巴中石窑
鲜为人知的唐代彩塑群
位于巴中城南5公里的南龛石窟是巴中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高高的山崖上重重叠叠凿满了龛像,循崖望去,那一龛龛一窟窟的佛像尤如一个个佛教法场,又似一个个佛教故事。内容丰富、造型精美的南龛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有待深入发掘的宝藏。
2000年3月,一个偶然的原因,我第一次去了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的巴中市。巴中在许多人心中是一个偏远的革命老区,除了大巴山的贫困和当年红四方面军留下的革命文物外,不会有人想到它还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也不会有人将之与富丽的古代长安、洛阳的艺术相联系,更不会相信它是一座古代石刻艺术宝库。然而走近巴中,你不禁会惊叹地发问:“这是巴中吗?”当我走进南龛寺,面对南龛山上密如峰窝的摩崖龛像时,我更不敢相信这整壁山崖上的100多龛、几千尊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的古佛像竟是唐代所造,而且它们还鲜为世人所知。除了少数研究佛教艺术的专家曾到此考察研究外,从未听说有人到此观光过。我被这些美丽而壮观的神像所吸引,从此走进了巴中石刻艺术长廊,也许此生再也无法与之分开。
巴中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处,秦时属巴郡宕渠县,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始置巴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清化郡,民国二年改为巴中县,1993年改县为市。“米仓道”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及文人多有驻足巴中者,他们在此建造寺庙、开窟造像、装彩题词。这些精彩的艺术珍品为后人研究南北交通、文化交流以及商业经济等留下了非常丰富而重要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