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新疆一百年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1期 作者: 杨镰 

标签: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文化地理   新疆   

1864年,中亚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入侵,并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意即“七城”)政权,是新疆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挥师出关,收复了天山南北。随血腥黑暗的阿古柏政权的覆灭,新疆的探险考察时期到来了。在此后大约一个世纪间,通过重新发现新疆为流沙掩埋的辉煌古代文明,新疆与丝绸之路受到举世关注。
普氏发现野骆驼
野骆驼是荒漠之灵,在几十个世纪以来,它们就是西部荒原的主人。在古代文献中,野骆驼最早在唐朝就有记载。但世界上最早在博物馆展出的野骆驼骨骼标本,是1877年由普热尔瓦尔斯基得自新疆。
伊塞克湖畔的孤魂
这是1891年斯文·赫定从中国塔里木的政教中心喀什噶尔西返途中,特意到伊塞克湖畔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墓地凭吊时,为墓地画的一幅速写。根据这幅画可以看出当时墓地相当朴素简易。普尔热瓦尔斯基是赫定的前辈,赫定一直将其视为引路人。但在以后的“罗布泊位置之争”的论战中,他们最终代表了两种水火相容的观点。
一叶扁舟罗布泊
这是斯文·赫定在北返的罗布泊水面乘坐独木舟的一幅著名的相片。在1900年时,他曾预言罗布泊终将返回到汉代的古湖盆,他还预言,罗布泊从南到北的“摆动”,以15个世纪为周期。他不敢想的是,就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亲眼看到了这一石破天惊的现象出现。
探险家的绘画才能:比照片更美的阿尔金山水彩画
由于在1895年的考察途中遗失了珍贵的相机,在当时的新疆也不可能重新购买,赫定只能靠画画来记录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这就是他画的阿尔金山地貌,他采取了俯瞰的视角,使笔下的山峦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移动感,为他的考察增添了色彩。
百思不解的X木架
驾独木舟捕鱼的罗布人
在1896年初次来到罗布荒原时,赫定就对罗布荒原的古老居民和文明遗迹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图是他在途中发现的一个建筑遗迹,他对这两个残留的木料为什么形成了一个X形图案百思不得其解;下图是罗布人在罗布泊用独木舟捕鱼的场面。
楼兰臣民信佛教
在这张壁画的残片上,可以看到当时楼兰王国的臣民是佛教虔诚的信徒,他们的面貌特征显然与汉族不同。
海难之后的海滩——尼雅
斯坦因曾将尼雅遗址比作发生海难之后的海滩,而那些没有被流沙掩埋的木桩,就是沉船的桅杆。看了这些相片,每个人都不免会有自己的联想。但斯坦因是第一个抵达尼雅的考古学家,他的比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令世界震惊的艺术品——千佛洞的壁画
这些精美罕见的壁画,无疑是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勒柯克将这些壁画切割下来,包装了数百箱,用驼队运出新疆,当这些壁画在德国的博物馆展出时,世界震惊了。人们评价说:“就丰富性和艺术价值而言,只有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可以与之相比。”
第一次中国学者参加探险考察
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工作了8年之久。这是中国学者第一参与西域的科学考察。许多参加这次考察的中国学者,不仅有一系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而且这批人后来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工作使中国西北受到举世瞩目,因此考察团被称为“流动大学”,是中国现代科学史的一件大事。
第一次利用汽车进行探险
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在20世纪30年代的没有一段符合现代交通要求的公路。赫定首次利用了汽车,替代了骆驼,但恶劣的路况成了他们最大的“敌人”。赫定曾经解嘲地说,一路上,有一半的时间是他们乘坐汽车,而另一半的时间则是汽车“驾驶”他们。
第一次为西方探险家颁发护照
在1934-1935年,为开通连接内地与新疆的交通干线,赫定作为民国政府铁道部特聘的顾问,带领中外学者进入内战正炽的新疆,这是当时民国政府发给赫定一行的护照。
中国科学史上的壮举
——组建西北考察团
1927年的5月,北京当时仅有的两个火车站之一的西直门站,人们在为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送行。原来人们估计考察团在西北、新疆工作一至两年,但这一工作实际上延续了8年之久。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在1934-1935年,赫定用的是当时最优良的汽车(由福特本人赠送),但是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得再好的汽车,也不会比骆驼强多少。
神秘难解的小河墓地
在20世纪初罗布人奥尔得克初次来到“小河5号墓地”时,这壮观的木柱之林就使人感到震惊。至今人们仍然不明白这些4-5米高的柱子是干什么用的。1934年的夏天,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奥尔得克带领下重新找到了这楼兰王国重要的陵墓。
多学科的科学考察
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荒野释放气象气球。
壮观的驼队
——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交通工具
这就是1927-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交通工具——骆驼。考察团每次拔营,就等于一座“骆驼城”挪动了位置。
西北考察时间最长的中国学者
——陈宗器
陈宗器是在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工作时间最长的中国学者。他的工作受到了中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在外文文献之中,他以“帕克·陈”知名。
新疆石油开发的先驱
——黄汲清
中国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和他的同事在天山南北的考察,是现代中国科学史的一件大事。
世界级精美壁画被切割
德国的探险家勒柯克历来受到人们的谴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为了将吐鲁番等地古老寺院的壁画带走,竟然使用十字镐等利器,将画有壁画的整面墙壁都分割并剥落下来。这些相片上的分割线,就是他的“杰作”。他从吐鲁番等地带走了大批的精美壁画,但这些艺术品大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毁于盟军对德国的空袭。今天留在吐鲁番等地的,只是残垣断壁了。

1876-1877年 俄国军人、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来到罗布荒原。他沿塔里木河抵达了罗布人的首府阿不旦,受到罗布人首领昆其康伯克的接待。通过这次考察,普氏率先报道了塔里木河林莽中的老虎——“新疆虎”、为博物馆获得了最初的野骆驼标本。并引发了欧洲地理学界的论争:罗布泊位置之争。他因此行而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出版了探险记《从伊犁越过天山前往罗布泊》。
1883-1885年 普尔热瓦尔斯基第4次中亚探险的主要目标在黄河、长江的发源地。途中再次考察了罗布荒原、阿尔金山和昆仑山。提出了新疆“三道山夹两个盆地”的基本地理结构概念。

1888年 因染上伤寒,普尔热瓦尔斯基死于第5次探险的始发地喀拉库勒,此后喀拉库勒改名为普尔热瓦尔斯克。

责任编辑 / 单之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