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出土吴简17万
堪与殷墟甲骨敦煌文书相媲美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9期 作者: 宋少华 

标签: 芙蓉区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文字在考古发现中价值非凡,可谓是“一字千金”。一件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有无文字,其价值有天壤之别。竹木简牍是我国古代纸张发明与普及前重要的文字载体,因此每当有竹木简牍发现,便是考古学家最为兴奋的事。长沙走马楼17万简牍的发现,无疑是考古学的重大事件。有人将其与殷墟甲骨卜辞和敦煌文书并称为20世纪古文献的“三大考古发现”。本文作者亲历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他的文字和图片重现了百年简牍发现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大木简(嘉禾吏民田家)
这批木简形制特殊,长49.8—56厘米,宽2.6—5.5厘米,均用杉木制成。纪年为孙权嘉禾四年(235年)和嘉禾五年(236年),分别延续到次年的年初,内容均为官府关于吏民佃田缴纳租税的记录。由于简端均有墨书“同”字或与“同”字意义相同的符号,根据木简原有的标题称之为“吏民田家”。

五一广场及其东南侧的走马楼是长沙楚汉故城的中心,当1996年夏在走马楼进行平和堂商厦基建时,考古人员已将敏感的目光牢牢地锁定在那里

走马楼考古发掘工地位于繁华的长沙市中心。

长沙自秦汉以来就是湖湘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2千年来,长沙城一直在旧址的基础上不断改造和拓展,其中心就在五一广场一带,走马楼便坐落于此。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