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四堂:伟大的先行者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4年第07期 作者: 苏蘅 

标签: 文物故事   

“学术传布之责,天下有力者,当共肩之。”在甲骨学研究的起步阶段,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人先后厥有贡献,合称为“甲骨四堂”。他们奠定了甲骨学的基础,影响至今,薪火相传。

关于中国的上古史,学术界一直在争论一个话题——“夏王朝到底是否存在?”一些讲究实证的考古学者,会很谨慎地持怀疑态度。但是,作为文献学出身的学生,我总记得在某次学术讲座上一位文献学教授的质问,为什么只有考古实物才能作为证据?文献就不能吗?既然殷墟甲骨佐证了《史记·殷本纪》的真实性,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史记·夏本纪》的内容同样有可信度。

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的殷墟考古现场复原,甲骨文即出土于此 摄影/王震

这并非妄言。早在1925年,国学大家王国维就在《古史新证》中写道:“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就是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考证历史。

责任编辑 / 安洋  图片编辑 / 魏嘉澍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