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味之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4年第05期 作者: 潘焱 

标签: 文化遗产   

普洱茶给人的印象是“水很深”。不仅山头名寨多不胜数,茶的标准更是各说各话: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是茶”;有人说“普洱不能有工艺香”。古树瞧不起台地种出来的茶,纯料拼配各不相容。追名山者追到微产区;认老茶者说不够30年不算“品”。如此种种,其实都关乎对普洱茶“味”与“道”的理解。茶对中国人而言,从来不仅仅是一种风味饮品,更上触精神层面的“道”。

三大茶书——中国茶的美学历程

中国茶的美学历程建构于三本划时代的茶书,分别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北宋赵佶的《大观茶论》及明代朱权的《茶谱》。三本茶书为中国茶的品饮,铺设了不同的美学底色,这既是作者人生的镜像,也是时代的折射。

煎茶

唐 陆羽 《茶经》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