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坝:运河之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7期

标签: 发明与技术   文化遗产   

坝泛指在河流湖泊修建的挡水、拦水建筑。古代各地根据用途和形式又有多种名称,如减水坝、车船坝、堤岸、堰、遏、埭、碣等。按照建筑材料区分有土坝、石坝、土石坝、草土坝、竹络坝、木笼装石坝、砖坝、木坝等。

滚水坝
也称“溢流坝”,是一种高度较低的拦水建筑物,主要作用为抬高上游水位、拦蓄泥沙。当上游水涨至一定高度时,多余的水可以自由漫溢,从坝顶滚流而过。
在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发现了一处清代大运河滚水坝遗址。两段残留的滚水坝相距百米,最长一段高约2米多,宽约3米。

运河上的坝最早是用土做的,后来在土料中掺杂草料和树枝,形成“草土坝”,发挥临时挡水的作用。后来,人们发明了“三合混凝土”,将石灰、糯米汁、桐油混合搅拌,再凝固成型。糯米汁和桐油可以增加凝固后的黏合度和韧性,石灰在胶质物质的帮助下,抗压强度极大。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段的谢家坝,坝体由灰土加糯米汁夯筑,坚固异常。运河决口时,常用竹编笼装石块堆砌成挡水坝。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