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 成了﹃中国符号﹄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08期 作者: 金卉 

标签: 文物故事   

清末民国,被皇家专宠的景泰蓝,由宫廷御造移入民间作坊,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它又是如何贴上国粹、国货、国礼的标签,走出一条﹃国字头﹄之路?
图为清末民国景泰蓝龙洗内底图案。这条精心刻画的“正面龙”,龙首端正庄重,龙发曲线柔和,且带有明显的几何抽象化特征。尊贵的龙纹走入民间,赢得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边缘清晰的几何形,更利于景泰蓝艺术的发挥,这件龙洗即掐丝精细,填彩准确。
图可见龙洗全貌,当时这类器形图案的产品,极受西方人喜爱,外销价格不菲。
摄影/朱子浩

国粹,被西方人崇尚的景泰蓝

1889年正月,光绪皇帝大婚了。据记载,这场奢华的婚礼耗银550万两,盛典陈设极尽隆重。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作为皇家门面必不可少的景泰蓝陈设品,竟然是从民间作坊定制的。

原来,早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养心殿珐琅作就曾经停工歇业,虽然嘉庆年间又恢复过生产,却也渐渐变得形同虚设。富丽堂皇的景泰蓝,一度是清代皇室最钟爱的用器,是帝王的好尚之风变了么?根本原因在于,景泰蓝的制作成本过于高昂,而清朝后期,皇家已经没有财力支撑这笔庞大的开销。

责任编辑 / 刘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