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恰克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08期 作者: 何君耀 

标签: 文化遗产   发明与技术   

有这样一种珐琅工艺,单在中国,就被赋予了两个名字——恰(卡)克图、法贝热。翻检中外文献,资料廖寥寥。即使偶尔被谈及,也往往含糊不清。这种『小众』工艺,究竟有何不凡?就让我们先从这两个陌生的名字入手,去破译它的秘密。
恰克图在中国
恰克图工艺有着浓厚的斯拉夫风情,其器型也保留有相当多古罗斯时期的样式,而当中国厂商掌握了恰克图工艺,也曾尝试应用于中国传统器物上,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福良以恰克图工艺制作的莲花熏。虽工艺相同,但整体艺术风格却全然不同了。摄影/崔仲玉
1899-1908年 赞颂杯 弗吉尼亚美术馆藏 摄影/Panda

在华语世界,法语词 Cloisonné 有时被直接翻译为“景泰蓝”——一种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的金属工艺。事实上,Cloisonné并不止有铜胎,还有金、银胎,其掐丝也不止有铜丝,还有金、银丝。其中,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1613—1917年)的宫廷珐琅技艺,以金、银为材料制作胎体和花丝,并辅以镶嵌、画珐琅等技法,在中国民间也被称作“恰克图”工艺。

20世纪90年代,一批国外客商远道而来,希望能够在中国,寻找到可以制作“恰克图”工艺品的匠人。

责任编辑 / 黄鑫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