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说 本期话题:清代木匠的拜师攻略
讲述人:王敬雅 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05期 作者: 王敬雅 

标签: 历史拾遗   

大木作,是传统建筑营建的核心,木构架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比例尺度和立面造型。然而,清代的紫禁城,并没有自己的大木木匠培训系统。民间的木匠,上至房梁檩柱,下至桌椅板凳,样样精通。而宫里的木工工艺却有比较严格的分工,清宫虽然养了一批木匠,薪酬比外面的普通木匠高,年节还有赏赐,但他们都属于小器作,也就是给皇帝做家具。负责修缮皇宫的大木木匠,平时并不在内务府系统支取薪水,他们是临时召集来的,换句话说,属于“临时工”。

图由北洋政府时期来华的西方人拍摄。北京宣武门内的“义兴木厂”门前,两个木工正用一把一人多高的大锯,分锯圆木。这种将木材一头支起上下拉锯的锯木方式,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在使用(供图/秦风工作室/视觉中国)。
图大概拍摄于1900-1909年之间,木匠正在工场吃饭。通常来说,木匠在谁家干活,谁家就得包吃住(供图/佚名/FOTOE)。

招徒:太小了费粮食,太大了不听话

《明实录》记载,明成祖修筑北京城时,曾调集工匠三十万,民工百万。这个规模,几乎相当于当时国内全部工匠的总和。到了清代,木匠们则更多地维持着个人经营,与木厂之间,保持一种松散的雇佣关系,类似于今天的“滴滴司机”。

责任编辑 / 郭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