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的多张面孔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2期 作者: 皙扬 张掖 

标签: 文物故事   古迹探秘   文化遗产   

弥勒是菩萨;也是释迦摩尼指定的未来佛;是中国历史上图谋不轨者起事的幌子;也是寺院天王殿正中供奉的笑脸“迎客僧”。
藏传弥勒:强巴佛
弥勒在藏传佛教地区称“强巴佛”。其主要标志是水瓶和佛塔。水瓶是弥勒婆罗门身份的象征。佛塔则代表解脱和归宿,通常出现在弥勒的宝冠或发髻上,也有出现在手持莲花上的情况。左页图为16世纪鎏金铜弥勒菩萨坐像(摄影/柳叶氘)。《弥勒会见记》是一部佛教文学译典,讲述弥勒的生平事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剧文学作品。小图为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残页(供图/孔兰平/FOTOE)。

女皇与弥勒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身穿龙袍、头戴皇冠的武则天,神采奕奕地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洛阳的则天门楼,她居高临下地向世人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正式登上了大周朝的皇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主称帝的阻力可想而知。汉朝吕太后仅是临朝听政,就广遭非议,更何况武则天是要做皇帝。古往今来,改朝换代需舆论造势。那么,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要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又要做怎样一番舆论准备呢。武则天想到了弥勒,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她还是太宗皇帝的才人时,就曾在宫内设龛供奉弥勒。对于弥勒在佛经中的种种记载,也了若指掌。

责任编辑 / 张舒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