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黄庭坚:舌尖上的修身主义
标签: 古代生活
为苦笋正名
宋代,四川人认为吃苦笋对身体有害处,因此很少有人食用苦笋。而黄庭坚却是苦笋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蜀中苦笋“甘脆惬当”“苦而有味”,是难得的美食。该图正是新挖出来的苦笋,尚包裹在笋衣当中,正等待着厨艺高手将之做成一道美餐。摄影/王建榕 廖育贤
宋代,四川人认为吃苦笋对身体有害处,因此很少有人食用苦笋。而黄庭坚却是苦笋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蜀中苦笋“甘脆惬当”“苦而有味”,是难得的美食。该图正是新挖出来的苦笋,尚包裹在笋衣当中,正等待着厨艺高手将之做成一道美餐。摄影/王建榕 廖育贤
宋代给人的印象,是富足和世俗,而这两项都能从美食上看出来。据说,当时的蜀川地区产一种“乳糖”,以砂糖和牛奶炼成,或许可以称其为“宋代的牛奶糖”。商人为了把它贩卖到东京汴梁,就又把地方小吃提升了一个档次,将乳糖制成狮子的形状,洁白喜人。市肆食品——“乳糖狮子”,不仅被庶民青睐,连皇家也为之倾倒,明令四川地方官年年进贡。熙宁年间一次上元节灯会上,太后就赏赐一同观灯的儿童“乳糖狮子两个”,甜蜜地与民同乐。
俗话说“人以群分”,文人既不属庶民,也不属皇家。他们享受着时代的繁华,却也多了一份旁观和思考。宋人爱记食事,且不论那些专门的“菜谱”,“笔记”文学中就有百多本涉及美食。法国历史学家阿尔贝写过一本《权力的餐桌》,开篇一句话即说:餐桌的艺术是一种统治的艺术。也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他怎么吃饭”。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