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
寻找烟霞画卷里的徽匠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5期 作者: 碧山 

标签: 歙县   黟县   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   

居家物什、生活之器、礼俗用品……由手艺带来的是物化的徽州。但它不世故,不庸俗,处处透露着乡间民情,悠悠过往。从其间,看得出过去数百年来的徽州生活,并让人感受到无比温暖又精益求精的徽匠精神。
宅门雅味
本图摄于西递的一幢清代民宅。粉墙围合的院落里,雕镂精细的木门格外引人注目,任何平凡的木头,到了徽匠手里,都能雕琢出这类古雅的韵味。
摄影/李少白

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技术——手艺,被中国人看做“鄙事”,认为能工巧匠们不能与有德君子齐名并列。尽管如此,一件事物到了极致,还是会有它的名份,比如春秋时代的“巧圣”鲁班;纺棉织布的鼻祖黄道婆,他们或生于不拘一格的时代,又或得益于一方特殊的土地。

徽州就是一方特殊的土地。明代歙县制墨家程君房说:“我墨百年之后可化黄金”。以一撮松灰而化黄金,堪称“点金有术”。在徽州的志记中,工艺师有机会与士儒列坐,网罗奇巧技艺的“方技”一章,与士林、儒学、诗林、义举、宦迹、孝行、节烈并置。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