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美洲野牛涧遗迹
史前狩猎法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3期 作者: 周剑生 

标签: 加拿大   遗产风景   

2005年2月,安装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森林野牛国家公园”的监控摄像头,拍下了骇人的一幕:一头野牛进入画面,北美狼尾随其后。野牛似乎在残破的石头巷道里迷失了方向,它横冲直撞,最终冲上悬崖,来不及“刹车”,一个趔趄就栽了下去。这时,狼群迅速撤退,绕道至崖底,享受了一顿美味的全牛大餐。

这是加拿大“森林野牛国家公园”北美原住民文化博物馆内堆积如山的野牛头骨。它们见证了一个史实:在美洲大陆被西方发现之前,北美洲大概分布着6000多万头美洲野牛,它们是印第安人的食物来源和经济支柱:肉可充饥,皮可制作帐篷、衣服,腱、骨和角可以制成工具,粪便用来生火。而为了捕获这种高大壮硕的野牛,印第安人早在史前时期就发明了一种省时省力的“野牛跳崖法”。

看到这里,管理员大吃一惊,没想到古老的“死亡之涧”遗迹竟然还在发挥作用,更没想到利用它猎杀野牛的竟然是北美狼。

1938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朱尼斯·博尔德,开始对艾伯塔省的一处史前遗迹点进行发掘,他发现了标有记号的巷道、印第安人的营房和坟地,营房里还存有大量的早期石器和美洲野牛骨骼。这一地点,后来被称为“死亡之涧”。

图为北美原住民文化博物馆内复原的野牛“死亡之涧”,展示了古印第安人在史前时期利用自然环境和地势,建立的复杂而精细的食品生产体系,人赶野牛,野牛跳崖,而崖底的北美狼,则是人类这一猎捕技能的见证者和继承者。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6000年前该地区印第安人猎捕野牛的过程得以重现:悬崖西边,是一处方圆32平方千米的圈牛区。那里有充足的水源和植被,印第安人用石块堆积成绵延14公里的巷道,巷道尽头就是18米高的悬崖。美洲野牛嗅觉好但视力差,利用这个特点,猎人在狩猎开始前,身披牛皮,模仿牛叫,伪装成走失的小野牛,以引起牛群的注意。当牛群靠近巷道入口处时,其他猎人就在牛群后方挥动绳索,大声叫喊。这时,恐惧的牛群便会一路狂奔,最后跌落悬崖,而崖底正是印第安人的宰割房。他们将野牛分割切片,吊在架子上拿去曝晒,剩下的牛骨则用来熬煮制油。

图为古印第安人在当时使用的劳动工具。

动物专家分析,北美狼群之所以懂得利用“死亡之涧”猎捕野牛,是因为这种狡猾的动物,在几千年前,就是印第安人在“牛急跳崖处”诱杀野牛的见证者。人类在崖底宰牛时,北美狼或许正从旁观望,甚至悄悄等待着分一杯羹的机会。数千年演示下来,它们也“看懂”了其中的奥妙。

加拿大阿尔伯塔山西南部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是印第安人捕杀野牛的狩猎场。下图中这处悬崖高约18米,自6000年前至19世纪中叶,从这里被人为赶下后摔死的野牛,在崖底堆积成累累白骨,不计其数。方圆1公里内,考古人员还发现过印第安人的贮肉窖和灶坑遗迹,据说,土著居民制作的牛肉干可以保存几年时间。

加拿大美洲野牛涧,即“死亡之涧”,是史前时期北美洲印第安人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围猎场之一,是人类初期自然环境和生存智慧的伟大见证。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