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币
打破“孔方兄”的神话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6期 作者: 段洪刚 

标签: 历史拾遗   

机制币,听上去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用现代机器冲压铸造的各种金属货币。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专指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硬币。在清朝末年,它横空出世,完全改变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传统——“圆形方孔钱”,成就了一次币制改革的神话。货币史专家彭信威说,机制币带来的货币改革堪比秦始皇统一货币,秦始皇将刀币等等改变为圆形方孔,而这次机制币也将“孔方兄”送入了历史的记忆中。
大清龙洋
短短几十年,画面上这印有“大清坐龙”花纹的机制币,便打败了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两千年的圆形方孔钱。如今,我们的生活中,方孔钱早已消失不见,只有机制币依然活跃。

“洋钱”的威胁

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刚过,一个名叫吕佺孙的人来不及回味春节的喜庆,反而日益焦躁以致无法安眠。身为福建巡抚,要操心的事情自然很多,然而眼下他最为忧心的莫过于捉襟见肘的军饷供应。他日思夜想,频繁召开讨论会议,部下们也给他提出了一些方案:有人建议让大户捐军饷;有人说可以变卖一些粮食;有人很直接:开采金银矿。还有人搬出历史经验,说可以仿造历代铸造一些大钱(用劣质的铜铸造的钱,能减低铸造成本)。不过,吕佺孙对这些建议还是不甚满意,方法虽多却并不实用。

2月底,天气转暖,室外还是有丝丝寒意。这天,吕佺孙正在院子里踱步冥想,忽然想起一样东西,霎时间愁眉舒展。他立即飞奔到书房,提笔将自己想起的东西写信告诉皇上。奋笔疾书间,吕佺孙的思路渐渐明朗——铸洋钱以“便民裕国”。原来,吕佺孙从小生长在江南,曾经见过民间流通的洋钱,尽管当时不解这种精美的银币是怎么制作的,但他还是进行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实验——将一枚重七钱二分的银币投入火中熔化,结果是净银居然只有六钱五分,其余都是铜铅。外洋只用了六钱五分的银子,就换走了中国七分二钱的银子,这中间的差额便是触目惊心的利润。吕佺孙想,如果自己仿造洋钱造银钱,既可以抵制洋钱肆虐横行,还可以从差额中获取利润充作军饷,岂不是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