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一千三百年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6期

标签: 古代生活   

自隋朝创立科举制以来,有致仕梦想的人,大多有着同样的经历:进入一种独特的教育体制——私学,使用千年来大致相同的教材——“四书”“五经”,经受繁琐、严格、层层晋级的考试,然后脱颖而出状元及第或者名落孙山败走科场。走上这条路的状元是庸才还是良将?造就这些状元的科举为什么历经一千三百年才最终被废止?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还是相反?请与我们一起来考察。
位儒巾澜衫的书生,在书童的伴随下,山水兼程。这是明代的佚名画家所绘的《王琼事迹图册》中的一个场面。明代才子王琼一生“学优而仕”,功成名就,贵为一品大员,是走上科举道路的古代读书人的典型楷模。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银牌同样刻画了读书人“蟾宫折桂”的梦想。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银牌同样刻画了读书人“蟾宫折桂”的梦想。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不得废除的科举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李豫刚刚即位,他的王朝从安史之乱的战火里摆脱出来,奠基未久、百废待兴。

有一天,李豫照例批阅奏疏,礼部侍郎杨绾所上的折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内容矛头直指每年一次的科举考试。科举是隋朝开始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考试笔问选拔官员。唐代继承了前朝的这项旧制,从高祖登基的武德元年(618)就开始了科举考试,并且诞生了孙伏伽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状元”。此后,考试制度一实行就是五十来年,连安史之乱期间都没有停止过,如今杨绾却明确要求废止科举考试,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