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之路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7期 作者: 宗波 张薇 

标签: 文物故事   

国人好古,文物修复行业古已有之,各个门类都有高手、绝活儿。不过,这个古老的行业在当下,却遭遇了种种困境——考古的发展带来了大量不同种类、不同保存环境下的文物修复难题,国外新观念、新技术像是一轮又一轮冲击波——文物修复走过了怎样的道路?现状究竟如何?将来又要往何处去?我们遍访业内人士,希望能得到一个答案。
敦煌莫高窟第85窟灯火通明,地上摆满了各种仪器,专家们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固定好壁画,对已经发生空鼓、酥碱等壁画病害的部分,进行着精心的修复。第85窟的修复,为中美合作项目,在近代文物修复之路上,中与西的关系始终是焦点。摄影/孙志军

整旧如旧”是中国文物修复界极为熟悉的词汇,它是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在1955年评价河北赵州桥修缮成果时提出来的,所谓“整旧如旧”,即经过修复,尽量保持文物旧有的风貌。此后这便一直作为中国古文物和古建筑的修复、修缮的原则。

在西方,意大利专家布兰迪(Cesare Brandi)于1963年撰写的《文物修复理论》中提出了“最小介入、可逆性、可识别性”等原则。譬如“可识别性”,即对用于研究和陈列展览的文物修复是可识别的,追求所谓“远看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