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游戏”的背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6期 作者: 范亚昆 

标签: 博物馆记   文化符号   

城市改造,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反映了历史上的不断发展与不断破坏。这些想法,使《中国景观》渐渐成型。

在采访这期专题时,一组系列摄影作品引起我的关注,它就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姚璐的《中国景观》。这组作品使姚璐获得了2008年巴黎摄影展的最高奖:宝马摄影奖。这个系列乍看意境空远,青山绿水,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典型空间格局,然而细看却令人触目惊心:那山水,是由当下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建筑垃圾堆积而成,连绿色元素也是来自建筑垃圾的绿色防尘布。甚至还有当代建筑民工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美与丑的巨大反差,带来了令人震撼与反思的视觉效果。

观看这组作品的人,反应不一。有人说这是对山水画的丑化,有人说这是简单挪用了传统,更有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了,认为这表达了“中国画就是垃圾”的意思。在有些观看者眼中,传统文化在这里被丑化、或是被抽空了意义。摄影评论家顾铮则这样评价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他的意义在于,发现与现实重新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居然在于传统之中。当代艺术为了什么目的而挪用?把玩甚至玩弄传统当然都是可以的,但如何通过传统与现实发生并建立起一种联系,这是姚璐的实践给我们的新启示。”

责任编辑 / 范亚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