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牛墩的七夕乞巧节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8期 作者: 沈好 

标签: 东莞市   民俗村   文化遗产   

图中是东莞望牛墩镇的七夕贡案。贡案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供七姐“下凡”享用的茶酒斋饭;二是手工制作的龙、凤、舞狮摆件;三是用大米、红豆、绿豆、玉米、花生摆成“五谷丰登”的造型,连同七种花、七种果、七双绣花鞋、七张台椅、七套衣服,一并献给七姐,让她们同享人间幸福;四是手工做成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模型;最后就是拜祭用的香烛。贡案的内容大体相似,只是在不同村寨,“巧姐们”喜好各异,桌上供品的造型自然也不尽相同。

七夕节,对城里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只不过是男女间倾吐爱意、约会出行的一个理由。而在一些山乡村寨,这一天却依旧是姑娘们穿针引线、斗巧、赛巧、乞巧的大日子。

有人说,七夕乞巧的传统起源于汉水流域,客家人在由西北向东南迁徙的过程中,把它一同带进了广东。在岭南,人们又称七夕节为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洗头节、情人节、双星节……东莞望牛墩的乡民从五代时期起,就有过七夕节陈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风习。传说在七夕节的午夜时分,织女会带着她的六位姐姐,踏过银河上的鹊桥,下凡与牛郎相会,邀约的地点便选在贡案铺设得最漂亮的祠堂。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