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体现东西方差异?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8期 作者: 张婷 

标签: 文化遗产   

这篇选题的结尾,落在了“在如今的‘地球村’里,饮食与任何交流一样,已经越来越少障碍,越来越多杂糅”,烤馕就是一例。去拍摄烤馕的时候,我们无意中点了一份“馕包肉”,它又有点羊肉泡馍的意思。按说,正宗的泡馍里,馍要掰成很小的颗粒,这是粒食传统使然,而这盘里的馕块,太大。粒食的影子在此怎么投射呢?我又忍不住联想了。

“可以说,到现在外国人都极少使用‘蒸’。”初次与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仁湘先生聊起馒头的话题时,他说的话让我眼前一亮。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已经掌握蒸汽能,而外国至今都没有“用蒸汽来制作食物”这样的想法。再加上由蒸而得的馒头,其原料小麦又是一位西方来客,这一连串的故事,一定特别有意思。听得王先生一番精彩的演说之后,我向之约稿,他欣欣然地答应了。

在等待王先生稿件的时间里,我还猜想,我们几千年来熟悉蒸汽,却一直停留在用它蒸馒头的阶段,而西方人在300年前甫一揭开蒸汽的面纱,就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这其间的差异,是不是更值得我们打量呢?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