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浮屠
千年的曼陀罗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9期 作者: 周剑生 

标签: 遗产风景   

在印度尼西亚日惹西北40公里处,火山与河流孕育了一片肥沃的高地。公元八九世纪的爪哇人在这里建造了举世闻名的佛寺——婆罗浮屠。它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岿然不动,不仅是印尼佛教建筑和雕塑的杰出代表,也是“南半球最大、最古老、最壮观的佛教胜迹”。
婆罗浮屠结构示意图

公元八九世纪,是印度尼西亚的夏连特拉王朝时期,其统治者是大乘佛教坚定的拥护者。相传,印度阿育王将释迦牟尼的舍利切割成若干份,分散到世界各地埋葬。于是,夏连特拉王朝在征服了信奉湿婆教的珊阇耶家族后,耗时75年,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的默拉皮火山上,修建了用以珍藏真身舍利的婆罗浮屠。这座建筑在造型和装饰上均体现了佛教密宗的曼陀罗义理。佛教将天地分为三界,婆罗浮屠底部的坛基代表欲界,象征世间的芸芸众生无法摆脱各种欲望的诱惑;坛基上的4层方形台和浮雕回廊代表色界,表明世人虽摒弃了各种欲望,但依然有名有形;3层圆形台和顶部的钟形窣堵波则象征了永远摆脱物质世界一切桎梏的无色界。婆罗浮屠与长城、金字塔、吴哥窟一起,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婆罗浮屠四边各有一个入口通向塔顶,其中东边一处为主入口,各层圜转的浮雕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沿着圆形平台,有三层共计72个钟形小塔,每个塔里供奉一尊石佛。若仔细查看,整座佛寺共有2000余块浮雕,逾500尊佛像,它将精深高妙的佛教义理融入雕刻艺术中,典雅传神的形象堪称印度尼西亚古代文明的杰作。
婆罗浮屠圆形平台上的钟形小塔。
通向塔顶的入口
栩栩如生的浮雕艺术
伤痕累累的佛像
公元1814年,时任爪哇副总督的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偶然发现了多年前被火山灰掩埋的婆罗浮屠。遗憾的是,从那一刻起,这处伟大的佛教胜迹就未曾逃脱天灾人祸的折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援助下,上世纪70年代,27个国家参与了婆罗浮屠的修复工程。今天,圆形平台上那几座遗失了钟形小塔的石佛,在沉沉的暮色中,显得尤为孤寂。

责任编辑 / 何亮  图片编辑 / 郭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