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
游走在快慢之间的神奇
儿时因为体弱,经常生病,便服了很长时间的中药用于调节体质。具体的药方早已忘记,只记得当时主要是服食汤药,味道也是格外的苦涩。于是在那个时候,便懂得了所谓的“良药苦口”。因为几乎每日都要按时辰服汤药,身上便不免总是一股草药的味道,总被家人戏称为“小药罐子”。一日,母亲事务繁忙不得脱身,便让我自己煎药。当时一心想着要跑出去玩耍,便全然忘记了母亲叮嘱过的煎药方法,只是草草地将水烧开,将药一古脑投入水中,然后胡乱地煮了一气。母亲知道后很是生气,说煎药事关人命,怎可任意妄为?因为我煎的药,完全不能用,她还要重新来弄。那一日,母亲煎药几乎到了夜半。自那时起,我的脑中便有了两个印象,其一,汤药要连续服用很长时间,长到我都不记得具体要多久。其二,煎药不能随随便便地乱来,非常讲究规矩,也定要耗费很多时间,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的体质便一天天好起来,也不再那么羸弱了。于是又知,这汤药还真是管用。
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因为曾经得益于汤药而笃信其神奇的效用。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家邵雍,就曾经用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汤剂疗效的肯定——“安乐窝中设不安,略行汤剂自能痊。”即使是“略行”也“自能痊(愈)”,可见汤药疗效的神速与神奇。这种描绘,似乎与当下多数人对中药,尤其是汤药的印象并不相符。复杂的煎制过程、漫长的服用周期,比起西医的片剂和注射法来,中药汤剂在时效上的确是慢了一步。在治疗某种单一病症的时候,疗效也的确不如西药来得立竿见影。汤剂从形成之初,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历经岁月变迁,仍然存在且不断发展。既然存在就是合理,那这种所谓的“慢”,也必然应有其合理之处。汤剂历经千百年发展出的所谓“慢”的执念,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