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丸、散剂
异之其形,同之其神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1期 作者: 醒月 

标签: 古代生活   文化遗产   

“膏”独含膏滋之意,用于内服,每有养身、强体的功能,外敷即可疗伤去疾;而“丸”的读音,在吴语中近“缓”,所以,大凡丸药,药效来得迟缓,却能久存体内,长久作用;散(sǎn)者散(sàn)也,在中药剂型中,皆示散化之意,常用来治疗痼疾。作为中医传统剂型的膏、丸、散剂,虽然形态不同,功用各异,但其中却都蕴含着古人对万物自然之法的认知,而这也正是中药的慢之所在,慢之所依。
儿时小镇的药铺里,数不清的药柜填满了墙壁,药工师傅看似随手抓出的药材,在戥子上一量,总是分毫不差,临走还不忘细细嘱咐上两句。回到家,几副药下去,定是痊愈。而每家的药箱里也总备着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装着各式的散丸膏丹。如今,中药和记忆里的那份温暖,都渐渐地离我们远去。

类似今日储备常用药品的家庭药箱,在旧时人家,也多是有的。只是打开来,看到的可不是如今的药水、药片,而是麻布上的膏药、葫芦里的丸和纸包里的散。彼时的行走四方的走方郎中,街头设摊的江湖术士,随身携带的、吆喝叫卖的大力丸、狗皮膏、金创药,也多是膏、丸、散剂。和中医施治广泛应用的汤剂一样,膏、丸、散剂也是中药的主要剂型。这些剂型有着易于携带、方便存贮、简单易服用的特点,比起“去大病用之”的汤剂来,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反而显得更广泛些。

中医所谓的剂型,就是指方剂组成以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从天然的药材到成型的各类成品药的变化过程,不仅仅只是外观的转变,其中融入了制药者娴熟的技艺与耐心细致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中医药天人合一、健康安全的理念。

责任编辑 / 杨思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