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告别野生
农业篇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10期 作者: 赵志军 贝云 

标签: 余姚市   遗址   古迹探秘   

近日,各媒体纷纷掀起了回顾共和国历程的活动,在某网站做的票选『1973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活动中,『考古学家发现河姆渡遗址』与『邓小平复出任副总理』、『中美互设联络处』等项目一起,被网友评为当年的十件大事。为什么河姆渡的发现会与国家大事并列在一起?因为在中华大地上,一切关乎『食为天』的问题,都要从河姆渡说起。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稻谷颗粒非常完整,有的还保存着谷壳。(供图/赵志军) 穿过7000年的时空,它们好像在诉说着我们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我们的名字叫河姆渡人。摄影/余荣培

1973年的初夏,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东方红大队决定建造一座防洪抗旱的抽水站。队员们在姚江边开挖的时候绝没有想到,他们洞穿的是历史长河的河床,从中喷涌而出的不是浑浊的泥水,而是蕴藏了六七千年之久的文明陈酿。它就是分布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世界水稻的原产地。在这里,出土了很多有关稻作农业的直接证据:大多数探方的第四文化层上部(即第一期文化中)发现了棕褐色“夹心饼干”式的有机质堆积,细分之下,它多达十多层,其主要成分就是植物遗存,包括水稻茎叶、稻谷粒、秕谷、谷壳等大量的古代水稻遗存。据碳-14年代测定,这些水稻遗存距今已经有将近7000年之久。而当时在世界其他地方,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年代这么久远的稻类遗存,河姆渡为中国赢得了“水稻起源故乡”的称号。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