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的春夏秋冬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天笑 

标签:

中国人的节日虽不只是吃的日子,但吃从来是一大项。婚丧嫁娶,岁时节庆,即便高门富户,过日子也不光是山珍海味,给平时吃惯的主食变个花样,依然能调理大人孩子的胃口。于是,一年四季的餐桌上,米食都是“常客”。
一口青团,满咽清香,是中国南方春天的味道。青团是清明节的寒食名点,始创于宋朝,至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当地人采摘新鲜的艾草,碾压成汁,放入石臼和糯米一起舂捣,米粉与汁液在上百次锤击下交互融合,遂成青色。图中这两位浙江主妇正给青团包上馅,下一步就是在青团身下垫上芦叶,上锅蒸制。
摄影/杨少白

中国人以米为主食,大抵是从“不得不行”渐转为“心甘情愿”。副食零食则不然,副食有时是主食不足的补充,更多时候则是主食充足的调剂。俗语说“菜少多搁盐”,这是食物供给结构不合理时诱发的民间狡黠,而在理想状态下,盐是菜副,菜是饭副,零食更是主食过剩的闲篇。

江苏有一民谣唱道:“正月里,闹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三,眼亮糕;四月四,神仙糕;五月五,小脚粽子箬叶包;六月六,大红西瓜颜色俏;七月七,巧果两翘;八月八,月饼小纸包;九月九,重阳糕;十月十,新米团子新米糕;十一月里雪花飘;十二月里糖糖元宝。”——几乎一月一样米食,四季不漏。可见米饭米粥已经不足以打发口腹之欲,尤其在季节气候或历法的特殊节点,即便是物质不丰富的时代,国人也会想方设法,利用稻米特性和本地物产,鼓弄出点新花样,元宵、米糕、撑腰糕这些稻米制作的零食副食就是这么来的。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