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蛙歌虫鸣奏深秋,蝶舞蛛戏造粪球
纯清肘隆螽:鸣虫巨星,叶间隐形
11月的珠海平均气温24℃,几乎是一年中体感最好的时节,适宜户外探索。由于温度不低,各类无脊椎动物依然活跃,夜晚“刷山”会惊喜连连。此时的山林不如夏夜热闹,但依然不乏清脆的虫鸣。珠海的鸣虫中,有几种大型螽斯可称巨星,比如体长达8厘米的“纯清肘隆螽”。它们数量虽不算少,却很不容易见到—因为拟态树叶太完美了。我常去的一条山径上,生长着这种螽斯喜欢吃的桂木和菠萝蜜等木菠萝属植物。但好几年来,从未见过这位巨星的身影。直到2024年11月,我再次踏足这条小路,有只硕大的 纯清肘隆螽 成虫恰好从枝头跳下、落到地面上。为它拍照之后,我又抬头在树上仔细寻找。参照刚才的“样本”,竟然发现还有几只巨星藏在枝叶间。想来在几年里,我有无数次从它们身边经过,被它们暗中观察。
沼水蛙:水狗吠羊裹泥巴
秋夜山林里,除了虫鸣,还有蛙鸣。珠三角的蛙类鸣叫求偶,高潮通常持续到9月,但有些蛙能一直唱到11月。蛙鸣声中有种类似犬吠,最为“亮耳”,来自被广东人称为“水狗”的沼水蛙。不过它们不是汪汪叫,听起来是“羊!羊!”—所以它们还有个别称“青蛘(yάng)”。这种蛙个头不小,有10厘米左右,在珠三角分布很广:从山林小溪到田间水渠,甚至红树林含盐的水洼里都能见到。它们体色原本是棕黄-青绿色调,但我在水坑里遇到的这只,却把自己搞得浑身是泥,只露出眼睛。在我印象里,水栖蛙类爱干净,很少长时间处于“裹泥”状态(它们皮肤还要辅助呼吸呢),不知这是不是一种保暖措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