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古包
草原上的移动城堡


文章出自:博物 2009年第07期 作者: 王其钧 

标签: 内蒙古   博物广知   文化文明   

在大草原上,蒙古族以游牧生活为主,逐水草而居,随四季变化而转换草场,不固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居所不仅要易于拆装,还要能防风抗寒。蒙古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而且出于运输的便捷,再加上草原上的建筑材料有限,这种住宅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材料,建造起来也非常省时省力。

蒙古包在古代被称为“毡帐”,据说现今北美一带印第安人居住的一种叫做“蒂皮”的帐房,就是原始的蒙古包流传过去的。其实蒙古包是来自满族人的称呼,“包”就是蒙语“家”的意思。

从平面上看,蒙古包是圆形的,圆形使用的围墙最短,围起的面积却最大,因此尽管它省下很多建筑材料,内部空间却很宽敞。草原上地形平坦,风力大,蒙古包接近流线型,不管风从哪个角度吹来,蒙古包与风向垂直的面积都非常小,这样对风的阻力也减到了最小,可以有效抗击风暴的袭击。

责任编辑 / 童晓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