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的缘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3期 作者: 苏蘅 

标签: 文化遗产   

古人对木材偏执的热爱,成就了传承数千年的木构建筑。而在渊源深远的演进中,古人对木材的掌握愈发精炼纯熟。木构的结构和艺术,亦臻至复杂精美的程度,于是中国的木构建筑俨然一派灿烂的伟业。这是中国人与木材的不解之缘。
木材之爱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不同的建筑性格往往蕴含着相异的文化内核和价值观念。中国建筑取用木材这一难以久存的材料,并不着意于一栋建筑之长久矗立,而是以人为本——人相对于神却是“暂时性”的。然而,暂时性的木材,也赋予了木构建筑顽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供图/QUANJING

为何是木材?

梁思成先生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写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我们的建筑是什么?木构建筑。早在新石器时代,以竹木架立梁柱的干栏式房屋,以及下筑台基、中为房身、上作屋顶的宫室式建筑便已产生。

然而,木材寿命的限度,使得初期建筑没有丝毫的留存,绝然迥异于西方可以屹立两千余年的石构建筑。而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最早木构建筑,已晚至唐代。1937年,梁思成在第四次三晋古建考察中,在五台县豆村镇发现了唐代遗珍佛光寺东大殿,根据梁下墨书题字断定,此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故东大殿一度被认为是最早的木构。闭塞的环境和艰难的交通,使得梁思成彼时不会知道,距离佛光寺30公里之外,有一座建筑更为古老。直到1953年山西省文物普查时,这座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的南禅寺才被发现。

责任编辑 / 安洋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