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珠纹的新生之路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6年第12期 作者: 黄秀芳 

标签: 中华遗产卷首语   

新疆吐鲁番有个著名的高昌故城,往返其间,要穿过阿斯塔那村。村北有一片古墓群,就叫阿斯塔那古墓群,方圆10平方公里内,散布着500座墓葬,那是3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高昌城居民的地下世界。

地下世界其实就是地上世界的映射。在跨越西晋到唐朝的500年时光里,阿斯塔那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汉人、车师、突厥、高车、粟特……华夷杂处,五色交融。正是既有丝绸西去,也有佛来东土。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里大量出土的丝织品上吧。

1984年,阿斯塔那170号墓出土了一件公元558年的“联珠对孔雀锦”,一对孔雀,被一圈连续的围成圆形的圆珠环绕。这件联珠对孔雀锦,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联珠纹丝绸。

所谓的联(连)珠纹,即以一圈连续的圆珠作为一个图案的边缘,可以组成条带状,也可以做菱格形,而更常见的,是圈成圆或椭圆形,环绕主纹。170号墓这件,主纹就是孔雀。

清华美院的教授尚刚曾撰文说,作为一种极单纯的几何形装饰,联珠的形式,曾出现在文化互不联系的地域和时代,在中国的原始彩陶、商周青铜器以至于两晋的青瓷上,都曾出现过联珠纹,但“它们没有形成自觉的连续的传统,也看不出对6世纪中叶以来艺术的影响”,因此5世纪以后,在中国西北和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联珠纹锦或图案,都是外来的。

这个外是哪呢?3世纪兴起的萨珊波斯王朝。萨珊王朝以祆教为国教,在装饰纹样上,连续的圆珠,象征着日月星辰的天空,是一种对“神圣之光”的昭示和崇拜。

如果单看联珠纹,其实还不能说明问题,还要看它所环绕的主体纹样,二者组合,才富有文化含义。

阿斯塔那302号墓,出土了一片约产自公元653年的联珠对马纹锦,马高大魁伟,生有双翅,这是翼马了,也即古人所说的天马。在萨珊波斯,翼马是日神米特拉的化身,因此翼马纹富有宗教含义。

最罕见的是联珠猪头纹。阿斯塔那138号墓就出土了一件联珠野猪头纹锦覆面。所谓覆面,即盖在逝者脸上的方巾。这个野猪头,獠牙暴露,狰狞凶残,与中国汉画像砖上温顺肥胖的猪,大异其趣。是独特的萨珊式纹样。萨珊人崇尚武功,野猪是军神维尔斯拉格纳的化身。野猪在他们眼里,那是一头“精悍的猪”。

中亚的野猪头纹都出现于7世纪中叶前,此后就再无踪影,因为此前那里尚未伊斯兰化,而此后,当地不再织造,在中国也随之绝迹。影响立竿见影。

联珠纹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当然与佛法东传以及沟通东西的丝绸之路有关。

中国与萨珊波斯的交往史,可上溯到公元455年。那一年,他们与北魏建立了联系,然后在随后的67年里,向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一共派出了十个波斯使团。

除了波斯使者,还有一群耀眼的粟特人往来丝绸之路,他们善于经商和制作,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上半叶,粟特人几乎垄断了自中亚到中国的商业贸易。于是联珠纹的传入,可能会有这样几种方式:直接从西亚的波斯或中亚的粟特地区传人;中国工匠按照西方图案仿制;粟特人在中国本土制造。

魏晋至唐的北方中国,胡风习习,人们甚或乐于接受胡风,联珠纹也受到了同等待遇。比170号墓“联珠对孔雀锦”还早20年,北齐大臣祖珽,就有一件联珠对孔雀罗。而在另一位北齐重臣徐显秀的墓葬壁画里,也出现了联珠纹。据尚刚的研究,自公元6世纪中叶开始,联珠纹在中国起码风靡了一个半世纪。不过,风靡之路上,却也是且行且改造。

改造是多方位的。尤其在中国内地,华夏文明中心区,祆教意味浓厚的“野猪头”,就从未出现过;西方的狮子也被东方的虎豹取代。东西方共同喜欢的鹿,头上的角也从大角鹿变为灵芝形。1973年,阿斯塔那出土了一幅八世纪初的“黄色联珠双龙纹锦”,在这幅图案上,龙的形象,跃然出现。

萨珊联珠纹锦的传统,是圆环内多为单独纹样;而喜欢对称的中国人,几乎都内置对称纹样:对孔雀、对鸭、对龙……

联珠的样子也在逐渐变化,最初为单层圈,然后为双层圈;双层的外圈,先是从圆珠改为圆环,而后圆环又变为中国风格的卷云、卷草。当联珠纹和卷云、花瓣结合时,一种新的纹样也出现了:联珠团窠纹。

1972年,阿斯塔那出土了一个别样的丝绸:宝花环立鸟印花绢。由花卉和枝叶构成的外环,取代了圆珠,一只形似鸳鸯的水鸟,立于花中。圆形以外,还装饰着向四面放射的菱形宝相花,这种纹样被称为宝花团窠。因出土时伴有永隆元年(680年)的文书,由此可知,宝花环团窠纹最晚在初唐已然出现。

联珠纹的中国化,很多人认为至少与窦师纶有关。窦氏先祖原是鲜卑人,孝文帝时期改为汉姓窦氏,史书说“累世仕魏,皆至大官”。窦氏家族在文物营造方面有很大的建树,名声相当于清代的“样式雷”家族。

窦师纶官封“陵阳公”,武德四年(621年),被派任益州,负责皇家服饰用器的管理与制造工作。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高祖、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皆创自师纶,至今传之,后人称之为‘陵阳公样’。”

陵阳公样,就是一种联珠或花卉团窠纹,内置对称式动物:“对雉、斗羊、翔凤、游麟”,时人顿觉耳目一新,竟流传了二百余年。

八世纪中叶,萨珊波斯的联珠纹基本绝迹。有人说,其原因之一是陵阳公样的诞生。有人说,因为安史之乱后,人们渐渐厌恶胡风……回首联珠纹的东传之路,可见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融合的过程,旧物如何新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