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里的“如意宝”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10期 作者: 胡忠良 

标签: 文物故事   东城区   

传世的如意,或珠光宝气,或美不方物。如意起于久远,但晚至清代,才被看做『最吉祥、最中国、最大众』的符号。如意,从一位皇帝的特殊偏爱而始,由朝廷的特殊政令成就。
如意飘香
这只富丽华贵的金錾花如意,通体以金丝勾勒缠枝花纹,配以碧玺的花瓣、珍珠的花芯、翡翠的叶片,一派富丽堂皇。它还有一个精巧的设计,在首、中、尾可以开合,以合页与器身相连,可以放置香料、花瓣。是清中期宫廷流行的三镶如意中最有匠心的一只。

1793年的中秋节前夕,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出于礼节,他决定由对方转赠给英王乔治三世一件礼物,一件与即将到来的佳节相衬的礼物,他想到了“玉如意”,既贵重又吉祥,与大清国的身份十分相当。

对马戛尔尼而言,神秘而富丽堂皇的中国宫殿以及繁文缛节的异国礼俗让他应接不暇,一切都让他感到兴奋不已,只除了拿在手上的这件“国礼”。他略带失望地在日记中写道:“皇帝将赠给英王的第一种礼物托我转呈,其物名曰如意……是一种长一英尺半的白石,刻化而成。虽华人以为此物异常名贵,余则以为就此一物之原价而论,未必值钱。” 这位英伦特使不仅不认如意还不认玉。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