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的滑铁卢
康熙历狱案
标签: 古代生活

天光渐渐暗淡,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上的浑天仪的剪影变得格外清晰。古观象台是观测天象、制订历法的地方,自清代以来,这里出现了好些洋面孔。右页人像是老年汤若望。他已享尽人间恩宠,眼神中却满是忧虑。汤若望的传教事业不及其钦天监事业,尤其在其人生的尽头还遭受了“历狱案”的劫难。
供图/QUANJING Fotoe
供图/QUANJING Fotoe
公元1669年10月的一天,十六岁的康熙皇帝穿上隆重的朝服,亲率文武百官,庄严肃穆地走出紫禁城,来到约5公里之外的北京西郊。这里有一方墓碑,既不奢华,也不堂皇。葬在这里的,是赫赫有名的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为何能得到清朝皇帝如此隆重的祭奠?他身前的经历与作为,有很多与这个新生的帝国相关,其中之一,就是确立西洋历法在中国施行。由此还掀起一场“历狱案”。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