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纳场面铜贮贝器,与诅盟场面铜贮贝器一样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当时上鼓已残,原本应由重叠的两鼓组成,如今残高40厘米,腰间铸有4个环耳,器物的下部铸有4只卧牛。
诅盟场面铜贮贝器,年代相当于西汉,通高51厘米,盖径32厘米,底径29.7厘米,1955-1960年发现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时器内贮存有海贝300余枚,器盖上方圆雕立体人物127个(残缺者不计)。
诅盟场面铜贮贝器局部特写。上面展现的是滇王杀祭诅盟的场面:一间由屋顶和平台构成的干栏式房屋,屋里坐着主祭人,在他周围是16面青铜鼓,左前方和右侧是参祭者,面前摆放有祭品。主祭人下方的平台两侧,众人正椎牛刑马、屠豕宰羊;有人敲响了青铜鼓和于。
诅盟场面铜贮贝器局部特写。一个赤身裸体的男子被绑在竖板上等待行刑;而旁边的妇女则正手持盛器,招呼孩子和牲畜。诅盟是古代西南民族中极为盛行的一种风俗,《华阳国志·南中志》提及当时的南中习俗说:“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从器物上杀人祭柱的场面来看,这是一次立柱祭社的仪式。
这件四联陶罐中,当年是否真的盛过调味品,亦或只是作为陪葬品,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麦作区饮食文化,和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代表的稻作区饮食文化,在秦汉两代对西南、江南、岭南的扩张、经营下,开始融合发展。人说“食在广州”,这是人们对广州饮食的高度概括和赞誉,而随着粤菜在汉代的兴起和风靡,广式调味品也深入到千家万户。
这是一件汉代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商周时期,“尊彝”是对祭祀所用礼器的总称,并不用来专指某种青铜礼器。到金石学发达的宋代,人们常把一类体型偏大的容酒器叫做尊,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页图中这件青铜版目前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第七部分“辽宋夏金元”的展柜内,右下图是由它印刷成的广告。摄影/柳叶氘
看得见的五行 阴阳构建魂魄后,物质才开始有形,于是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物质形态,组成万物的血和肉。紫禁城的血和肉,是分布于五方的营造实体,如图所示(摄影/李少白、高欣、柳叶氘)。其中属木的东华门,上面只有八行九列共72颗门钉,以取偶数属阴,避免克中央三大殿之「土」行。
紫禁城的礼器 紫禁城内,还有诸多的镇宅灵符和神器礼器,共同担当着扬善抑邪、护卫皇权的重任。在太和殿广阔的丹墀上,就陈设着四件礼器:铜龟、仙鹤、嘉量和日晷。铜龟和仙鹤寓意社稷江山永固,嘉量和日晷则是国家统一、君临天下的象征。摄影/柳叶氘
麒麟坐等伊人来 冬日午后的斜阳里,慈宁宫门前的铜麒麟依旧安静地守望着。历史的沧桑与游客的爱抚,让这对安坐了数百年的麒麟身上斑斑驳驳。面前的长信门和身后的慈宁门都将开门迎客参观,面对即将来到的络绎不绝的人群,和不时伸出抚摸、想『沾点皇气儿』的双手,这对安坐了数百年的麒麟不知还能否淡定。摄影/柳叶氘
保和殿 保和殿是「三台」上的第三座大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如今看到的,是经明代天启皇帝重建,清代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修复后的建筑。明代时,皇帝在举行朝典前会到此殿更衣。清朝立国后,顺治、康熙一度在此居住。后来,保和殿又成为除夕之夜宴赐藩国或少数民族王公大臣的场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科举最高一级的殿试改在保和殿举行。这张照片拍摄于冬日,清晨凛冽的阳光,照亮了保和殿后方的云龙纹石雕望柱,殿身还隐匿在阴影之中。摄影/柳叶氘
一个时代的剪影 作为皇权的象征,三大殿从建筑形制到内部陈设,皆以突出天子至高无上不容睥睨的权威为主旨,图为太和殿内铺设的以龙纹为主题图案的地毯。黑暗中,门外游客的剪影交叠在地毯下部的海水江崖纹上。从皇宫到博物馆,紫禁城的身份天翻地覆,三大殿也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境遇。摄影/柳叶氘
百年之后看军机 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军机处被废除。第二年,清帝退位。右图为军机处的值房。门廊下静悄悄,不再有探头探脑的大臣和纠察风纪的御史。屋内同样静悄悄,奋笔疾书的军机章京们也不见了。军机处,就这样走进了历史。摄影/柳叶氘
摄影/柳叶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