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的修复现场,搭着高高的脚手架,并安装了自动监控环境、气象、凝结水的检测仪器(小图),这一切都是为了延续千手观音的美丽与精致。
在千手观音手部原物与模型之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修复师张可在仔细地打量、对比,希望能在实验室里找出金箔回贴的最佳方案。为了维持自然室温以保证实验效果,实验室在酷热的夏季都没有开启降温设备。
千手观音的主尊依旧威严,双手合十,慈祥地俯视着世间众生。只是严重开裂、卷曲、剥落的金箔,大大影响了其作为祈福对象的庄严性和艺术性。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这是一张高科技的千手观音“身份证”。工作人员借助近景摄影测量、影像纠正等技术,在狭小的空间里拍出了由248张照片组成的千手观音影像全图。
修复后的“新手”,金灿灿的,在林立的“病手”中显得格外打眼。然而,修复并非一劳永逸之事,随着修复材料的老化,长期的跟踪监测修复效果、定期的检查保养十分必要。面对历史留下的这些珍宝,我们只能“且行且珍惜”!
修复工作的任何一步都琐碎而繁杂。图1为工作人员在现场对脱落的金箔进行取样。刚取下来的金箔都是卷曲的,得先用玻璃片压平才能进行下一步清理工作(图5)。处理好的金箔会进行回贴,这需要反复试验以甄选效果最好的粘合剂,图2中的回贴金箔就出现了局部开裂,图3中使用牛胶回贴的金箔因不适应南方湿润气候而滋生了霉菌。有趣的是,修复前工作人员还会采用三维建模虚拟修复效果,图4即观音手的局部虚拟修复前后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