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叶文龙
石塘镇,石头房和石家什 长屿硐天所在的温岭是一个沿海的城市,上山采石下海捕鱼,是温岭祖先们的生存根本,两者又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石塘镇,人们用石头砌墙、铺瓦、盖房,建造成一栋栋别具特色的石屋,既美观又坚固,面对海浪和台风的侵袭毫不畏惧(上)。日常生活中更把石头物尽其用,石桌、石磨、石井台……到处都是石头的身影(下)。
蛇蟠岛,随处可见采石留下的坑洼1997年为了修筑被台风摧垮的海堤,三门蛇蟠岛上的居民决定炸山取石,炸药一下子掀掉了半壁山坡,蛇蟠岛的秘密就此暴露于世:这个海岛不知什么时候被镂空了,整个山头像个不规则的马蜂窝,又像个巨大的被掏空了的核桃壳,在山上到处可见采石后留下的坑洼。
蛇蟠石,雕刻石窗的绝佳材料 蛇蟠岛上的石材量多质佳,再加上海路运输方便,采石业久盛不衰。这里出产的蛇蟠石属火山凝灰岩,由火山爆发喷出地表的细微颗粒堆积凝固而成,石呈粉红、色泽瑰丽、纹路细腻、质地适中。由于这些特性,蛇蟠石成了雕刻石窗的绝佳材料。石匠们利用浅浮雕、浮雕、深雕、半圆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手法,并结合石材特性形成一整套的起地、刻线、钻眼、镂挖、打磨技术,在顽石之上妙手生花,雕琢出玲珑剔透、图案各异的石窗(下),并赋予它们丰富的人文内涵(上图 摄影/杨晓轩)。
蛇蟠岛上的洞窟,宛若天然的喀斯特洞穴 走进三门蛇蟠岛的洞窟,不会感到丝毫的窄小逼仄,只让人觉得宏大幽深,阳光从洞顶的“天窗”中倾斜下来,驱散了幽深水潭带来的阵阵寒意,眼前的一切浑似一个天然而成的喀斯特洞穴。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察看,就会发现洞壁上有着一道道凿痕和一个个洞眼,原来这宛若天成的洞窟,却是人工开凿而成。
石桥,宛若长虹卧波 人们都说龙游石窟开采出的石材用途成谜,在当地找不到它们的下落,凭借着浙江发达的水网运输条件,这些石材很可能已经被远远地运走了,在江南水乡的某段河道中,在那一道道横卧在江河之上的石桥之中也许就有来自龙游的石材。
羊山石刻,堪称越地摩崖题刻之最 隋代越国公杨素集民工采羊山之石筑越州(今绍兴)罗城,于是留下了羊山众多的悬崖孤峰。在羊山石佛崖左侧峰壁上,摩崖石刻鳞次栉比,题者远至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近至越地著名学者、书法家周文郁,还有学界泰斗蔡元培等,堪称越地摩崖石刻之最。
绍兴东湖,一座人造的山水大盆景 绍兴东湖位于绍兴城东6公里处的箬篑山北麓,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浙江三大名湖。这个面积5.79 公顷的湖泊,历经45代绍兴石匠接力采石,遂成悬崖峭壁,奇潭深渊。湖内有陶公洞、仙桃洞和喇叭洞,最富情趣。小舟入洞,如坐井观天;碧潭岩影,空谷传声,景色尤称奇绝。
龙游石窟,神秘的倒斗形石室 龙游石窟的每个石窟就是一座宏伟的石室,呈倒斗矩形状,入口小下面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约45度角倾斜,四壁笔直,棱角分明。石壁之上,采石痕迹明显,斧凿线条流畅。洞厅内分布着几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柱子和柱子的间隔适当,跨度合理,它们一起共同承载着洞顶的负荷。石柱和洞窟浑然一体,连接处大大的弧度,起着防止劈裂的作用。
蛇蟠岛,海上枭雄的家园 浙江台州附近的蛇蟠岛曾是舟山双屿港的分埠。宋代以来,常年的采石作业在岛上留下了无数洞穴,被人们称为“千洞之岛”,成为海商和海盗的天然居住盘踞之地。传说中,众多海上枭雄曾以此为家,纵横于浪涛之上。摄影/叶文龙
沧海桑田只需几年工夫 在温岭市的松门,36.6平方公里的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完全建在了填海造就的陆地之上。右图中远处横贯画面的那条白线,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修建的“六塘”,在画面之外还有一条“七塘”,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就建在六塘和七塘之间,据说“八塘”即将动工了。变化是迅速的,这张照片是两年前拍摄的,现在这里已经被填实并修了六车道的柏油马路。在温岭的石桥头,一个70多万亩的填海工程已经开始了,这将是全国最大的填海造地工程。摄影/叶文龙
还有一些人,则会更加勇敢,他们把自家的汽车当作“追风车”,冲入台风中; 地点/浙江温岭 台风名称/苏力 摄影/叶文龙
曾经的滩涂湿地是丰饶、富足的象征,是沿海居民的“聚宝盆” 滨海湿地,是大海与陆地交界的地区,是地球表面物质循环、能量转换速率最快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特别是滨海滩涂区,千百年来它都是沿海居民的天然“粮仓”和“聚宝盆”,人们在这里捕鱼捞虾、捡螺拾贝,依靠这里的出产和供给养家糊口、繁衍生息。
滚滚黄沙喷向大海填出了陆地却吞没了鸟类的栖息地 辽宁省盘锦市,喷沙机正向着大海喷出滚滚黄沙。不久之后,这里将填成像远处一样的平地以供建立工厂等设施。滨海湿地,原本是无数鸟儿的栖息地,现在却被围填海工程一步步蚕食。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的滨海地区正在不断重复上演。
红树林、珊瑚礁这两种极具观赏价值的滨海湿地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滨海湿地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6米处,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或半咸水湖沼以及海水上溯未能抵达的入海河的河段。从地形上看,滨海湿地包括了河口、浅海、海滩、潟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图为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红树林和珊瑚礁。
我们和大海间只能剩下一条窄窄的人工堤坝吗 过去50年间,我国黄渤海70%的潮间带湿地、华南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已经消失,水泥堤坝覆盖了我国60%的海岸线。越来越多的耕地、矿场、房屋、厂房等不断逼近大海,我们失去了景观多样性也失去了生物多样性。
过度养殖和捕捞让滨海湿地的负担日益沉重 滨海湿地的价值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评估,一是直接产出;二是环境调节服务价值;三是人文社会服务价值。根据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系统分析小组科学家Groot等估算,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滨海湿地可以提供的生态价值非常高,仅次于热带雨林(见图表)。 现在人们对滨海湿地产出价值不断压榨,照片中密如蛛网的网箱和穿梭如织的养殖船,都是滨海湿地难以挣脱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