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雄鹰浪尖舞 历史上的钱塘江口,曾有过绚烂一时的弄潮大戏。近些年来,国际冲浪高手常常会来到这里一试身手。同为水上运动,弄潮和冲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同的是,运动员利用风的推力与浪尖的浮力前进;不同的是,冲浪运动员站在帆板上滑行前进,弄潮儿则不借助任何工具。相比之下,古代弄潮活动对选手的技艺、勇气、耐力挑战更大。有学者据此推断:航海能力出色的吴越人曾经到达过南太平洋,将弄潮绝技带到了夏威夷群岛,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冲浪运动。因此,钱塘江口很可能是冲浪运动发源地。摄影/许志伟
在窗前的一束亮光下,皮影艺人目不转睛地审视着一件没有上色的皮影毛坯,那是他花了两天时间才雕刻完成的作品。毛坯的轮廓和线条好似用白描手法描绘而成—虽无浓墨重彩之艳,却另有一番素雅之美。
刻刀出神入化 牛皮呼圣唤贤 皖南皮影制作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描样、雕刻上色、发汗熨平、缀接钉制五个步骤,最独特、最出神入化的工艺莫过于当地艺人所说的“推皮触刀”。所谓“推皮触刀”,就是执刀的手不动,另一手推动牛皮来完成雕刻。
生绢做戏台 十指逞诙谐 绕过古色古香的宣城水东老街,一幢两层挂着“皖南皮影博物馆”牌子的小楼房便是何泽华先生的家—那里既是博物馆,又是居所。江南诸省的皮影戏中,皖南皮影占有重要地位,是南方皮影的典型代表。何泽华自幼在家传皮影氛围中长大,七八岁时就喜欢拿着毛笔在碎牛皮上涂鸦,后来跟随师傅何祖鸿学习皮影的画稿、描样。展厅内,何老师向摄影师展示了他亲手制作的一套皮影。这些本该在戏台上腾挪跳跃的角色,如今只能默默静立在展柜之中。
在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家朋村,来自宣城市的皖南皮影传承人何泽华,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和伙计们找到了适合演出的场地。对于十分节约空间的皮影来说,有一块宽敞、平坦的空地就足以完成演出。但这一次,艺人们对场地的选择十分讲究:夜色中的青山构成了一面墨色的“大幕”,近处有粉墙黛瓦的民居、威严耸立的祠堂、精雕细琢的牌坊,加上“古老的中国式动画”皮影的参与,让这幅照片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古典风情。
隔幕颂传奇 对影抒真情 在江南的旅游景区或某条街巷的角落里,一个个小皮影馆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着。为了生存需要,也为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无戏可演的皮影馆不得不向游人出售那些五颜六色的皮影制品。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说,南宋京城临安城里活跃着皮影戏艺人贾震、贾雄等22人。后来,皮影戏逐渐从京城传入乡间,陆续来到苏州、松江、海宁、乌镇等地。在鱼米之乡的江南,出于朴实的民间信仰,百姓们常常会请皮影戏班暖场,有蚕花戏、祝寿戏、满月戏等等。影视艺术未大规模普及的时期,皮影戏在江南地区颇为流行。
口述千古事 手舞百万兵 这张照片拍摄于10年前,操演皮影的老人是浙江海宁江南皮影艺术团的徐二男。用行家的话说,他是戏班里的“皮影牵手”,也就是皮影戏的主要掌舵者。由于身体原因,现在年过八旬的老人已经很少亲自上场演出了。多数时候,他是以“艺术指导”的身份指导晚辈们操作。
古巷繁华落尽 灯影空留余音 一块白色的帷幕,一抹淡淡的灯影—皮影戏从远古走来,为市井带来过无数欢笑,最后的结局是无尽的寂寥。夕阳的余晖洒在宣城老街的青石板上,泛着迷人的光泽。一场演出结束后,何泽华再次挑起盛放道具的皮影箱—那是两件老古董,是从他曾祖父手中传下来的,嵌在木头上的黄铜片生满了斑斑绿锈。何家先祖从湖北迁徙而来,让源于关中地区的皮影在皖南播下了种子。一抹斜阳的光束从墙缝里钻进老街,在地面上留下了一个寂寞而斑驳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