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爱好者,长期业余为国内旅游地理类杂志撰稿,从2007年起为《中国国家地理》特约作者。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子刊上前后发表过三十余篇国外地理方面的文章。
20世纪中期之前,纽芬兰渔场秉承着以渔民家庭为主体,小船作业为主的传统捕捞方式。其捕获量适中,并特意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保证了鱼群的繁衍和生态平衡。因此,虽历经几百年的捕捞,渔业资源仍十分丰饶。 供图/秦昭
舒雷先生是为拉沃梯田而“战斗”的葡萄农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他对拉沃梯田充满了深切的爱与自豪。几十年来,几乎每一次关于拉沃梯田的保护行动,都来自葡萄农们自下而上的推动。在法律、地方公约与深厚感情的层层保护下,面对城市扩张和旅游业的大潮冲击,拉沃梯田的面积不仅没有缩小,还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堪称奇迹。
这张照片拍摄于新西兰的阿贝尔·塔斯曼国家公园(Abel Tasman National Park),据说这是新西兰最小的国家公园,公园连接着海岸线,中间掩映着茂密的森林,潮汐涨落之间,在海岸间留下金色柔软的心形沙滩。
这是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东部的一处景观,它位于公园之中那座海拔2400多米的奥林波斯山上。因为山地生态系统不同,山巅又有活动冰川覆盖,园区内就形成了以温带雨林、山区草地和海岸线为主的自然景观,灌木、野花以及蕨类和地衣随处可见,其间还分布着形状新奇的湖泊。
“皇家之路”是世界著名徒步线路之一,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徒步爱好者来此穿越。穿越过程中,他们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风光,也可以认识众多北极圈内的植物和动物。从2005年起,瑞典每年夏天在这里举办徒步穿越大赛,今年有来自22个国家共2000多人参加,成了世界徒步爱好者的一大盛事。供图/秦昭
伯尔尼,缓慢生长的古城之色 比起中国许多春笋拔节般的高速生长城市,瑞士首都伯尔尼属于典型的“缓慢发展,逐步成型”类型,是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名城。几百年间,这座古城逐渐开枝散叶,但整体风格和色彩却保持着稳定。今天,老城区的建筑多为18世纪时所建,偏暗的灰墙红瓦色调表达了瑞士民族性格里的沉稳,也与大环境相得益彰。新建筑仍以灰色为主调,出现了丰富的暖灰色系。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给伯尔尼带来了别样之美。供图/秦昭
飞机飞行在格陵兰岛上空,在岛岸线附近,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巨大的冰川在蜿蜒的峡谷中如长龙一样游走,冰川末端深深探入大海,海水灌入峡谷,犹如峡湾一般,却因峡谷中横卧的冰川而与峡湾有所差异。这种地貌便是冰峡湾。冰峡湾是格陵兰岛当地人命名的地貌,这个词也多出现在格陵兰岛的地名中。图中清晰可见两条巨大冰川在峡谷中流淌,前面一条冰川蜿蜒入海。冰峡湾是一种既稀有又奇特的极地地貌,展露着壮丽峡湾野性、原始的一面。摄影/秦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