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福州,是一个河海交汇港,拥有闽江流域广阔腹地。闽江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闽江水系河网密度大,大小支流密如蛛网,伸入内地山区林区,为物资的集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图为民国时期福州的闽江码头,船只繁多。摄影/陈浩
图为远看像一艘巨大豪华客轮停泊在闽江中的福州中洲岛,全岛的建筑为欧式风格,是福州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摄影/陈浩
望着图中当今福建人日常啖食的砂锅海鲜汤(摄影/王有为),再看看下图中出土于昙石山的古代砂锅——陶釜,一种饮食文化的传续不辨自明。成批出土的陶釜说明,当时的昙石山人不仅喜爱喝汤,而且似乎已经掌握了分别烹饪海鲜与河鲜的窍门。
图为厚达三米左右的贝壳灰坑,而这是昙石山遗址中随处可见的遗迹。这些贝壳虽然只是吃剩的食物垃圾,却也被巧妙地用作了墓葬的填土。大量出现的贝壳,使得昙石山遗址也被称作贝丘遗址。
在墓葬与其他生活遗址中出土的贝壳,大多被做成了实用工具,其中又以贝刀和贝铲居多。昙石山人还曾经用麻绳穿过它们身上的钻孔,固定在制作好的木柄上,以便使用起来更加灵活。
这件造型奇特的陶器,出土于昙石山一座墓葬中墓主头部的位置,全国仅此一件。虽然它看起来非常像一盏神灯,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件器物可能和盛行于三国两晋时期用来“盛放灵魂”的魂瓶,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也应该是带有礼器性质,用于祭祀的器物。
在昙石山文化墓葬遗址中,大量出土了一种印纹硬陶。它的纹饰和制作工艺都极具地方特色,被视为东南沿海陶器文化的代表。烧制这些硬陶的温度需达到千度以上,这说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1996年对昙石山文化遗址展开的第8次发掘中(上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生动还原了昙石山人彼时的生活场景。下图自上而下分别为陶壶、陶钵与陶杯。从这组陶器中,我们也可以感知,“水”对于临海而居的昙石山人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的昙石山,有一处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遗址。从此发掘出的各种遗迹表明,它具有和今天福建人相同的海洋文化特征。图为昙石山女人复原头像。
下图自上而下分别为陶壶、陶钵与陶杯。从这组陶器中,我们也可以感知,“水”对于临海而居的昙石山人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印度教石柱 紫云大殿又名百柱殿,大殿四周近百个中国式石柱上,竟浮雕着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记述的神话传说。甘尼巴与基斯那角力、毗湿奴以十臂人狮的相貌降妖伏魔等传说,都被细腻刻画,栩栩如生。摄影/陈浩
崇武海岸全景 摄影/陈浩
初冬宁静的家园,拍摄于辽宁秀水河镇欢子洞国家湿地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