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宁夏平原 摄影/杨宏峰
从飞机上俯瞰,宁夏中宁的引黄灌区气势磅礴,横跨黄河之上的是中宁黄河大桥。中宁全县都位于引黄灌区内,是宁夏平原上的产粮大县之一。黄河给予了宁夏600万亩自流灌溉区,为全国除都江堰灌区外的第二大灌区。 摄影/杨宏峰
在中国西部,能以湖泊而著名的城市非银川莫属。这是银川市区唐徕渠畔的一片湖水,因湖泊形如元宝,故名宝湖。清晨走在湖边,池水湛蓝,芦苇轻摆,湖景与远处的楼群共同组建出银川的天际线。
银川鸣翠湖边,人们在夕阳下张网捕鱼。银川是个塞外湖城,旧时有七十二连湖,湖湖相通,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商品鱼集散地,宁夏平原上80%的鱼运往外地,水产品率达90%以上,人均占有水产品居西北地区首位。摄影/杨宏峰
六盘山天池 天池,六盘山也有。在色彩绚丽的秋天,它就像一颗湛蓝的宝石,被娓娓起伏群山环抱。除了天池,六盘山中最著名的湖泊,就是华夏族的生龙之地—干海子,古称湫渊。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就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摄影/杨宏峰
依托青铜峡水利工程的灌溉之便,库区内原本荒芜的滩涂也被逐渐开发了出来,除了种植农作物之外,还被修筑成水渠纵横的人工游园,在著名的佛教一百零八塔附近,就有这样草青水碧的幽雅景观。摄影/杨宏峰
在炎炎的夏日,如诗如画的鸣翠湖是银川人避暑的好去处,图为鸣翠湖的“芦苇迷宫”,据说这里的迷宫是全国最大的。鸣翠湖西距银川市区9公里,面积达6.67平方公里,是银川市东部面积最大的自然湿地保护区,也是我国西部地区鸟类迁徙的中转站之一,湖中有自然植物109种,鸟类97种,每逢春夏,成千上万只鸟在这里繁衍栖息。摄影/杨宏峰
对长城的信任超过了山 北京、河北一带的长城大多修建在了大山的山脊上,而宁夏贺兰山的长城往往修建在山麓。北京和河北是半湿润地区,山上植被披覆,但山脊上的长城植被不掩,因此在北京和河北一带的长城高高地挺立在山脊上,山为长城,长城为山。贺兰山下的长城修建在山麓,但这里是干旱区,山体赤裸,植被不披,长城的出现十分显著,它像一道蜿蜒的城墙沿着贺兰山麓向着远方延伸。很显然,尽管有了贺兰山作为屏障,但我们的祖先还是修了长城来保卫银川平原。他们对于长城的信任超过了贺兰山。摄影/杨宏峰
莽莽苍苍的贺兰山脉气势雄伟,如万马奔腾。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海拔2000-3000米,它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当中的重要一环,夏季季风到了贺兰山一带,降雨云系已成末势。贺兰山不仅挡住了季风,在古代,她还一度阻挡过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
“若说良田无限好,风光谁亚小江南”,清代诗人法海逼真地描绘出平罗县的景象。平罗位于宁夏平原北部,镶嵌在贺兰山与滔滔黄河水之间。因地势略低于上游,这里引水便利,水沟纵横,稻田万顷。从右往左看,黄河水由西南往东北流去,因为有这湟湟大河,河西才有这一片富饶的绿洲,河东的毛乌素沙漠才能止步。摄影/杨宏峰
与黄河中下游几个深为河患所苦的省区不同,黄河对宁夏来说就意味着丰饶和富足。黄河宁夏段约占黄河全长的十四分之一,其中流经引黄灌区的有318公里。金色的黄河水,仿佛流淌着的黄金,顺着河道缓缓地注入宁夏平原的每一寸土地。摄影/杨宏峰
地点:宁夏固原六盘山区 从5000米高空俯瞰固原的六盘山区,梦幻似的白云和无垠的大地沐浴着金色的阳光,那里似乎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和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山川、河流、沟壑、梯田、村落、人家,几千万年的自然变迁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当下面貌,定格在同一时空。横贯陕甘宁三省区的六盘山,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六盘山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为黄土高原上一个“绿色岛屿”。 摄影/杨宏峰
北边为湖,南边是沙。湖水似海,沙柔如丝,银川市的沙湖犹如宁夏平原的一颗珍珠。沙湖据说来自于1952年一条引黄河灌溉的人工河,将水排入一片靠在沙丘旁的盐碱地,长年累月,水量不断增加,终于形成一个面积达8.2平方公里的沙湖。水天一色,沙湖中的芦苇如茂竹修林,随风摇曳。湖中还盛产大头鲢鱼,于是湖水、沙山、芦苇、飞鸟、游鱼,组合成了西北大漠的江南景色。摄影/杨宏峰
六盘山的“天池”位于泾源县大雪山一带,在层林尽染的秋天,如一颗蓝色的钻石般镶嵌在群山中。六盘山的湖不止一个,除“天池”外,还有“西海”和“朝那湫”,“西海春波”曾是固原八景之一,而“朝那湫”则是秦朝统治者曾隆重祭祀的神湖。摄影/杨宏峰
黄河不仅为宁夏打造“塞上江南”,也帮助这里解决盐碱化的问题 宁夏平原南起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市、北至石嘴山市,为地势南高北低的黄河冲积平原。早在2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便开始引黄河水灌溉土地。黄河水的滋养,加之贺兰山的庇护,使这片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干旱区变成了沃野千里、人丁兴旺的“塞上江南”。然而在人类的农业发展史上,灌区土地次生盐碱化一直是个难题,对于宁夏平原来说也不例外——早期这一地区因偏重引水渠灌溉,而忽视了将灌溉用水排走,宁夏平原的地下水矿化度提高,埋深抬升,出现了盐碱化的问题。但黄河不仅能为这里送来水,也能带走盐,在采用了现代化灌排设施之后,高矿化度的灌溉水经排水渠导入黄河,由奔涌的黄河水将其运走,宁夏平原的盐碱化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摄影/杨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