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是新疆天山以北保存墓地石人最多的地区。其中早期墓地石人的时代大约为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至南北朝时期,距今约有3000至1500年的历史。摄影/刘玉生
在考古挖掘出土各种文物中,发现了随葬的葡萄(葡萄干)。摄影/刘玉生
摄影/刘玉生
丝路丽影 西域的霓裳与时尚 在新疆地区的墓葬中随葬的纺织品发掘数量较多,品种齐全,其质地有丝、毛、棉、麻。服饰有夹袍、夹衣、编织履、罽袍、长裤、面衣、裆、袄、裙、毡袜等。这些出土的纺织物和古代服饰为研究西域的服饰制度、西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实物资料。图为在新疆出土的几件纺织品。
别样花纹 东西文化经纬交织 出土纺织品上的花纹,折射出古代新疆社会生活的丰饶和多元。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70号墓出土的吹奏人物织锦,其中人物着冠坐在有斗拱的舞台上,依次为吹箫、奏琴、拱手面向吹奏者,烘托出一番热闹场景。
绢袜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
联珠鹿纹锦唐代
遗落在新疆荒原上的唐开元通宝钱 (中原王朝货币) 钱币 与新疆出土的纺织品交相辉映的,还有新疆的多样钱币。其不仅是流通和交换媒介,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主要可分为中原王朝货币、自铸货币和外国货币几大类。其中中原王朝货币自汉至清,朝代衔接,数量巨大,遍布全疆。
新疆自铸钱币具有 东西方货币文化结合的特点,体现在铸造方式、货币上文字和材质等几方面。例如汉佉二体钱上的马驼形象源自波斯;喀喇汗钱的打压铸造法则源自希腊;龟兹五铢、高昌吉利、红钱的外圆方孔则源自中原王朝。此外还有一些外国钱币,如贵霜王国钱币、拜占庭金币和波斯银币等。
除了纸张、木简、碑刻上留下的文字,新疆的钱币和纺织品上也留下了文字的痕迹,如尼雅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
历史上,曾先后在新疆使用的语言有30多种,文字亦有20多种,主要有汉文、佉卢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吐蕃文、波斯文、契丹文、回鹘蒙古文、满文等。其中汉语言文字则是新疆有文字记载以来,贯穿西域历史的语言文字。
文书 同纺织品一样,新疆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也使大量的古代文书得以保存。这些珍贵的语言文字文献记录了西域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和丝绸之路的繁荣。除了正规的文书,还有许多用写过字的纸做成的纸制品,其中也保留了大量新疆古代社会的世俗信息,如吐鲁番曾出土纸鞋、纸帽、纸腰带、纸被褥等。
荒漠的收藏 千年不灭的绚丽色彩 西域位于东西方的“联结部”,加之“丝绸之路”的震荡和辐射,碰撞、交融出格外多元灿烂的文明。纺织物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再加上新疆地区长年干旱,使得墓葬中的纺织品得以大量保存,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数量较多,品种齐全。图为鄯善县鲁克沁镇出土的元代狩猎纹织金锦。近千年的岁月过去了,却仍然保有鲜艳的色彩。
图为尉犁营盘遗址墓地出土的汉代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研究者认为它是从西方来的“舶来品”。
图为该遗址出土的兽纹项圈。它有可能是希罗多德笔下,斯基泰人在祭祀中,用来绞杀牺牲的环子。摄影/刘玉生
图为中国新疆尼勒克墓地祭祀台遗址,这种石块堆砌的小丘,和斯基泰墓葬地上部分的小石丘十分相似。摄影/刘玉生
草原之魂 交河城沟北的墓地里,埋藏着车师人农耕、游牧文化交错的秘密。图中有序排列的殉马坑,正是发达畜牧经济的表现。摄影/刘玉生
楼兰LE古城西北壁画墓前室 摄影/刘玉生
灵魂雕像 在楼兰小河墓地附近,散落着许多与真人相仿的木头雕像。图中这只浪迹在流沙当中,它生动地勾勒出人体的轮廓:有逼真的头部、惟妙惟肖的躯干、浑圆的大腿和矫健的小腿。据考古学家推断,这些木头人可能象征着某种特殊的灵魂,被充当作墓地守护神,或作祭祀之用。摄影/刘玉生
汉代“君宜高官”铜镜 摄影/刘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