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出入证隶属于兵工署第55兵工厂的一位采购科员,时间是1939年。第55厂应当是军工厂大搬迁以后,在重庆新设的工厂。从持证人着没有军衔的军装来看,兵工厂似实行军事化管理,可见,当时的军工安保,远比晚清时代严密。
图为现存最早的汉阳造实物,1908年产,枪托上刻有宣统年号。如同汽车发动机上钢号,每支枪的所有零件都有属于他们“全家人”的唯一枪号。汉阳造研究者徐继林发现,民国以后的汉阳造枪号,是按照“甲、乙、丙、丁”开头来编排,他见过最早的编号,也只到“乙”,更早的,甚至是清代的汉阳造,极其罕见。为什么早期的汉阳造如此罕见呢?徐继林认为,因为中国士兵的武器修补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所以,几乎所有存世的汉阳造都是各支枪拼凑起来的。早期的汉阳造,或许早已不堪使用而被拆解,“长”在新一代汉阳造的体内了。
汉阳造研究者徐继林老师,精心摆拍了这张子弹“全家福”,中间为汉阳造的带漏夹的圆头子弹,周围较长较大的子弹为国造中正式步枪弹,较细小的子弹为侵华元凶“三八大盖”的6.5毫米子弹。这三种子弹,代表着三代步枪技术,他们同在抗日战场上拼杀。但日军的小子弹在近距离(400米以内)容易造成贯穿伤,削弱了杀伤力,后来被停产。
图为武汉博物馆《武汉近现代历史陈列》第一展厅中的半景画,张之洞正视察“湖北枪炮厂”建设工地。
汉阳造研究者徐继林抚摸着他心爱的“汉阳造”,伤怀着那段沉重的往事。一支细细的步枪,担不起佑护王朝的重任,更无法回应一个曾经创造灿烂文明的民族在危难中的呼救。国运之殇,“龙爪”在缺钱、缺钢、缺人才的年代,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可悲、可叹。
一款未成熟的步枪,一位铁肩担道的文曲星,为了响应东方巨龙强国御侮的召唤,汇聚在龟山脚下。铁血无情,捍卫领土的神圣使命,使他们无法停歇。『帝国龙爪』烽火沧桑六十年,无心插柳地写下中国最长寿步枪的记录。
左图为抓壳钩,藏在机头里面 右图为机头 ,清朝也叫“后机管”,子弹就顶在机头上发射。
左图为螺丝,将弹仓与枪托和机匣固定在一起;右图为护木箍,位于枪口,同时兼做刺刀座。
左图为撞针,装在枪机里面,扣动扳机后撞针在撞针簧的推动下打击子弹的底火,实行击发。右图为保险,装在枪机尾部
上图为弹仓,弹仓底部有开口,沙尘易从开口进入枪内,造成供弹不畅与机械故障,这是汉阳造遭人诟病的缺陷之一。下图为枪机,枪机也叫枪栓,大栓,上面有拉机柄与撞针等零件,插在机匣中。
上护木 可防止烫手,这个结构不是委员会88式的,1908年前后为汉阳造所采用。
背带环 用于外接枪带
汉阳造整墙
枪管与机匣枪管是拧在机匣上的,机匣过去也叫节套。
上图为撞针簧;下图为枪通条,保养武器时用于擦拭枪膛,射击出现不退壳故障时,可用其顶出弹膛内的弹壳。
拆解汉阳造
在美国的收藏品市场上,堆积着来自全球的老枪的机匣和枪管,其中最多的就是中国老枪汉阳造。摄影/徐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