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常务副总编辑、副总经理。曾举办胡同摄影个人影展,出版北京胡同自助游图书,曾有大量作品入选反映中国和北京风光人文地理的多本画册、明信片等。
北京的牌坊众多,不完全统计的就达300多座。它们分隔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忠诚地守护着北京的淳厚古韵。历经多年风雨,就像鼓楼东大街这座牌坊一样,众多木牌坊已悄悄更换为钢筋水泥的内柱,在现代都市中扎下根来。摄影/蒋晨明
门,一组宏制建筑的开篇,一场礼乐政德的序曲,一面寓意心思的载体。中国人对门,有依赖、有敬畏、有信仰。城楼高巍、宅门厚重。叩击深闭的重门,再次检阅中国式的集体审美。摄影/蒋晨明
这只是一户普通人家的大门。繁密而精致的雕饰、夜蓝的门簪,显得富丽而大气。主人似乎想把家族的品位与荣耀,尽情地表达在门上。摄影/蒋晨明
门环沉重,铺首狰狞。这封闭而森严的门背后,藏着怎样的私密空间,和一言难尽的心思与情怀?摄影/蒋晨明
门上一个大大的“家”字,点出一个永恒的主题:门内即是家。推开门,就进入了最值得依赖的家、最温暖安全的家。中国人对家有着深厚的情感,对亲情伦理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也许正因为如此,守护着家的宅门,才被人们无以复加地眷恋着。摄影/蒋晨明
没有哪种门的门洞能如城门一般,显得如此大气和厚重。穿越它时,能感受到历史的深邃,权力的强大。而被故宫端门门洞圈出来的风景,更是一份被凝固的威严与荣华。摄影/蒋晨明
一窗一风景 对于讲究一些的亭榭建筑,玲珑的门窗能够很好地将人工与自然玩味于开合之间。在广东省顺德市清代园林清晖园内,有一处八表来香亭。亭子置身在八角环流的池水中央,八面皆窗,整体通透玲珑,游人流连其间,透过各处窗格与各色玻璃观赏各方景致,别有一番自得之味。摄影/蒋晨明
通天之“顶” 这是颐和园十七孔桥东侧廓如亭藻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斗八式藻井。重重高叠的几何图案,使藻井显得特别深邃。中式藻井的绝技之一就是,用提高单体建筑中心位置的方法造成更高的空间感,以强调建筑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即使没有西方哥特式教堂夸张的高耸尖顶,依然让人觉得很接近“天国”。摄影/蒋晨明
北京胡同、
美丽的如意门。
井与胡同 老人、儿童、砖堆与煤棚,是胡同里再平常不过的场景,连胡同的名字『三井』,也透着普通,北京称『井』的胡同比比皆是。1937年,《世界晚报》(北京)刊登过一篇文章,作者称听其内蒙古管家讲,胡同是蒙语『井』字之音,这一说法自此深入人心。不过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论证其他假设。
一线天 北京不乏窄如墙缝的胡同,两侧被高大的『房山』夹峙,因而常被称为夹道。但图中这条同样逼仄的窄巷,却是名副其实的『胡同』。它不仅有院门,还有铺面,甚至还开设过清代官办的银钱交易大厅,因而被称为钱市胡同。这条位于前门附近的胡同,是目前北京发现的最窄的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0.7米,最窄处仅0.4米。
推倒重来 这是一个用来遮挡工地的巨幅规划图,背后就是正在修整的前门地区——从左下角开出的一个门洞向里望去,可以想见这是一次推倒重来的『改造』工程。前门胡同群『新貌』换『旧颜』,被恢复成清末民初的样子,这是北京旧城历史文化区的保护思路之一。然而,北京仍是不可避免,成为不同时期建筑混搭的城市。
校场口附近的胡同自明代就有了,有校场口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等。此地区原为习武演练训兵之处,所以称作教场,后“教”与“校”通用,1960年遂定名为“校场口”,沿用至今。随着城市的扩张,内城用地越来越紧张,校场口地区就成了黄金宝地。2009年时此地贴出拆迁通告,做土地储备之用。之后,部分院落被拆除。但因多种因素,至今此地仍未完全拆除,多年陷入半拆迁工地状态。但其后的命运,已可想而知。图中的二层小楼为校场四条胡同52号旧宅。
粉房琉璃街在历史上就很出名,名字缘于明朝时此地一个做粉条的作坊。这条街上原有永乐寺、廉钦会馆,还有因“公车上书”而闻名的广东新会邑馆。据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在馆内北屋结婚。前些年,粉房琉璃街在周边也有名气,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理发摊。因为价格便宜,服务周到,周围很多胡同里的老百姓都习惯了来此理发。从照片可以看出时代变化——2007年理一次发要两块五,2012年已涨到了四块,这个涨价幅度基本反映了物价上涨的水平。更大的变化当然在于最后一张,院子没了,标价牌写在了工地挡板上。
拍摄时间:2012年4月7日 拍摄地点:原宣武区保安寺街西段 保安寺街,顾名思义,街上有个保安寺。所以,此条胡同虽然其貌不扬,但在菜市口一带的胡同中,却格外有名。胡同里原有5处会馆,尤以湘潭会馆闻名。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此片就传出要拆迁的消息,大街小巷也布满了“拆”字。期间,有些院落相继被拆,整体拆除则发生在2012年。从第二张图可看出,不远处,左侧的商业楼盘已经建起。普通的胡同院落,一旦变成商业住宅,就成了富贵人家的选择,据了解,此楼盘项目的售价在七八万左右,房型好的高达10万。
拍摄时间:2007年11月2日 拍摄地点:原宣武区保安寺街西段 保安寺街,顾名思义,街上有个保安寺。所以,此条胡同虽然其貌不扬,但在菜市口一带的胡同中,却格外有名。胡同里原有5处会馆,尤以湘潭会馆闻名。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此片就传出要拆迁的消息,大街小巷也布满了“拆”字。期间,有些院落相继被拆,整体拆除则发生在2012年。从第二张图可看出,不远处,左侧的商业楼盘已经建起。普通的胡同院落,一旦变成商业住宅,就成了富贵人家的选择,据了解,此楼盘项目的售价在七八万左右,房型好的高达10万。
北大吉巷里有很多不错的院落,论名气与规模,4号院都还排不上。但2007年我来拍照时,两个孩子突然跑到门口玩耍起来。我一下子找到了小时候与姐姐在一起的感觉。这就是我向往的普通人的温馨生活,也是我一直推崇的胡同的重要价值之一。2012年,有朋友给我“报料”:“这片胡同拆迁最近突然加速,你要赶紧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4号院,以及那两个孩子是否还在。遗憾的是,整个胡同都成了废墟,我连4号院的踪影都难寻了。后来在附近一居民帮助下,仔细分析老照片,才认出那仅存的墙垛,就是4号院的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