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3 铜匜(收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匜为水器,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是盥手注水之器,《左传》中有“奉沃盥”之语。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匜是古代贵族盥洗时浇水的用具。但当时的人们并非在匜中直接洗手,而是由专人将匜内盛满水,然后将匜慢慢倾斜,使水从缺口处缓缓流出。为了使匜中的水不溅落在地上,古人在使用匜的时候,还需要有另一个人捧着盘在下面接水。因此,匜和盘往往是配合使用,考古发掘中也常常看到匜和盘在一起出土。匜的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郑公大墓出土的有4件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为槽形流的素匜(图12),通体素面,流下和后尾各有一环形钮。此匜为两件,现分藏河南省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种为兽首曲管式流的兽首匜(图13),注水时,水出兽口。器身如一只张口的兽,给人以狞厉威严之貌。兽首匜也为两件,现藏台北历史博物馆。
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青铜礼器象征奴隶主统治权威,并且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像这样精美的青铜,也只能是王室贵族才能享用,并且死后还带到阴间继续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