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15 蟠螭(chī)纹沿耳陪鼎(收藏于深圳市博物馆)郑公大墓中出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鼎,除了前面所见的曲耳鼎(牢鼎)之外,还有盖鼎和沿耳鼎两种。图14、15的这两件器物便为蟠螭(chī)纹沿耳铜鼎。该鼎小于牢鼎,所以也称其为陪鼎。其侈口,直腹,圈底。沿上立一对方直耳,腹部有6条扉棱,底部接3个兽首蹄足,腹部饰两周蟠螭纹带,耳外饰窃曲纹。蟠螭纹是最早出现在古代青铜器上一种纹饰。蟠螭为龙的一种,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窃曲纹则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形似兽体而不辨首尾。 一墓随葬多种鼎的习俗在西周晚期已见端倪,东周时,一墓随葬多类鼎更为普遍。这种多鼎随葬的习俗应与鼎的功能分化有关,正如我们在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所见到的,东周之鼎已有镬鼎、升鼎(牢鼎)、羞鼎(陪鼎)、鼎于、汤鼎、鼎升等不同名称和功能。但不论有多少种鼎,最少有一类列鼎显示其所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其数必为“一三五七九”,此外,其他各类鼎则无常数,有以“一三五七九”之数且成列者,亦有不遵此例且不成列者。新郑器群中的鼎虽有三种类型,且表面上看去都似成列,但根据前人著录和现有的器物分析,唯有曲耳鼎显示墓主之身份。作为陪鼎的蟠螭纹沿耳鼎,是与牢鼎配套使用的,陪鼎的多少没有牢鼎那么重要,它主要是用来盛放佐料的。郑公大墓出土的陪鼎共有6件,其中河南省博物院藏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件,深圳市博物馆藏1件,台北历史博物馆藏1件。

失群的青铜

推荐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