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台天梯
长城结构示意图长城的主要用途是为了防御和守望,其构造都是为了这一目的而设计。以明长城为例,城墙以砖石砌成,高约10米,宽约5米,内为1米多高的宇墙(或叫女墙),外侧用砖砌有高约2米的垛口(即雉堞)。垛口的上部有嘹望口,下部有射孔。障墙是在通向敌楼台阶上筑的一排排短墙,墙上也有 嘹望孔和射孔,守城士卒可据此反击冲上城墙的敌人。
司马台单边长城
涞源乌龙沟石筑长城
北京箭扣西大墙 城墙 长城的主体工程,它把千万个雄关隘口和烽燧墩台联成一体。长城城墙的宽窄变化很大。山下城墙墙身宽有5—6米,山顶悬崖绝壁处宽仅两砖。由于地势险峻,城墙的结构类型甚为复杂。有石墙身砖垛口墙、半面石半面砖墙、一面墙身单面垛口墙,还有单面堵墙、山险墙、劈山墙等。司马台长城墙体多建于陡峭如削的岭峰危崖之上,登长城如同上天梯。
长城之战想象图 以现代战争的眼光来看,长城起不到多大的防御作用,但在以刀枪、弓箭和戈矛等冷兵器为主作战的古代,城坚墙高,据险固守,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阻挡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长城持续修建了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