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菌科真菌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木蹄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龙胆科 獐牙菜属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山茱萸科四照花属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菊科某橐吾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酸浆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白化蜈蚣 天坑及周边,生物资源也很丰富 汉中天坑群的植物资源丰富,许多植物形态奇异、颜色亮丽,颇吸引眼球;天坑动物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飞猫,这种生性机警的小生灵很难被人拍到,但在这里,一只飞猫则留下了非常清晰的影像;在与天坑相连的洞穴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白化的昆虫。一些生物学者认为,在天坑底部这样原始生态保存完好,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很有可能发现新物种。目前,西北大学派出的一支考察队正在进行对该区域的生物调查,但由于时间太短,还没有阶段性成果产生。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布甲科幼虫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红白鼯鼠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白化斑灶马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马鞭草科 大青属 摄影/陈立新,赵欣楠
图是全洞唯一、目前也是全球唯一发现的砂锅石景观。它外形酷似一个自带三角支架、合上顶盖的浑圆陶质砂锅,锅体直径45厘米、高40厘米。三条支架均匀分布于锅体下部,与锅体浑然一体,巧夺天工。摄影/陈立新
全球唯一的砂锅石景观 图是水池中的叠置沉积。金瓜洞洞顶较薄,大雨天雨水只需要1-2个小时即可大量渗透入洞形成滴水和流水,因此在洞底形成许多积水池。水池中普遍看到这种叠置沉积——池水因碳酸钙、碳酸镁过饱和,围绕池中物体或池壁加积于表面。金瓜洞内几乎每个水池都有类似的池水叠置沉积。
图中的钟乳石的表面可见三条明显的边石,代表着古水池在水位变动过程中停滞了三次。摄影/陈立新
广西东兰干潘洞,一个大厅中有约200平方米的穴珠堆积,堆积厚度约10—20厘米( 摄影/陈立新)。
香港·海亭大厅 以底面积算为中国第二、世界第四洞穴大厅 发现时间:2017年 在2017年一次绳降培训活动中,来自香港的探洞队伍在弄乐天坑进行绳索演练,降到天坑底部后,从一个洞口沿斜坡往里走,意外发现了空间数倍于弄乐天坑的巨大洞厅。后来这个洞厅,以发现队伍的属地和所在村子的名字做了命名——香港·海亭大厅。2018年的中英联合科考对这个大厅进行了3D扫描,确认大厅最高处达200米,洞底面积达7.7万平方米。照片中仅仅展示了这个大厅的一角。摄影/陈立新
马王洞内的穴珠 洞穴滴水、流水、池水沉积,共同造就的瑰宝 首次探测时间:1989年 1989年,“中国洞穴项目”探险队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进行科考时,沿着地下河上溯到了邻县凤山的马王洞。结果发现马王洞的洞道规模,超过了马来西亚的鹿洞和斯洛文尼亚的斯科扬洞,在当时全世界已知洞穴中排名第一。从此拉开了凤山洞穴科考的序幕。随着对马王洞探索的深入,现已确定这里不仅拥有世界级洞穴大厅、大洞道,极为罕见洞内天生桥,在洞穴沉积物的丰富性方面也表现突出。照片为马王洞内发现的穴珠,这是一种由洞穴滴水、流水、池水沉积共同造就独特沉积物。摄影/陈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