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朴萨拉与毗湿奴 吴哥寺的装饰浮雕遍布于回廊的墙壁、廊柱、窗楣、基石、栏杆,给人一种铺天盖地的感觉,而最常见到的是姿态各异、妩媚动人的阿朴萨拉雕像,仅吴哥寺就有1800多个。她们面带微笑、头戴花饰,端庄秀丽,自诞生之日起便为神而舞。其对面的雕像即是印度教的三大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之一的毗湿奴。毗湿奴原先是太阳的化身,后来成为保护之神,多次下凡解救人世间的危难。他还先后化身为黑犬、持斧罗摩、佛陀、婆罗门等,铲除肆虐的妖魔、人间暴君和各类恶人,是吴哥古迹中常见的形象。
自然的力量 几个世纪以来,雨水冲刷着吴哥古迹的砂岩表面,原本清晰的雕刻变得模糊。此外,栖息在建筑内的蝙蝠也对雕刻造成影响。蝙蝠粪便中的磷酸盐在雨季时溶于雨水后渗入岩石表层,旱季时盐分会结晶析出,这种影响积累了几百年,最终导致岩石表面严重风化,而雕刻也随之消失了。还有那些无处不在的地衣苔藓,这些附着在岩石表面的低等植物分泌的有机酸类物质,也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石雕刻。吴哥寺一处阿朴萨拉雕像旁的石块已经严重风化,而这种自然侵蚀的痕迹在吴哥古迹中随处可见。
碑铭石刻 由于记载古代柬埔寨历史的棕榈叶已经腐烂消失,吴哥古迹中的碑铭石刻成为复原高棉历史的重要依据。这是9世纪刻于娄类寺的梵语碑铭。
现代与传统 尽管那些存放在图书馆中记载柬埔寨早期历史的棕榈叶已无影无踪,但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却流传了下来。这些即将成为僧人的年轻人正在吴哥寺中诵读写在棕榈叶上的经文。
吴哥护城河 水是古都吴哥生活的一大特色,在这座城的建筑设计上起了重要作用。吴哥通王城及吴哥寺周围均有护城河与水池。吴哥精巧的灌溉网络将附近河水汇集到湖中,然后分流到吴哥整个地区。在古都吴哥的辉煌岁月里,发达的水利工程给高棉人带来1年两三次的水稻丰收。古吴哥的水利设施到现在还发挥效用。在吴哥通王城胜利门外,当地人利用原来的护城河种植水稻。
没有雕刻的塔丘 建于10世纪末的塔丘(Ta Keo)是吴哥第一座全砂石寺,同时也是一座未完成的、具有典型山庙结构的寺宇。建于高台之上的石塔没有留下任何雕刻痕迹,这表明吴哥的建筑都是先用石头堆砌,然后才在表面刻出外形轮廓和各种图案。
斗鸡 吴哥通王城巴扬寺外围回廊南面的浮雕,对高棉人的日常生活作了细致描述,如做饭、斗鸡、赌博、娱乐等,就如同现今柬埔寨的生活场景一样,但这些充满活力的普通人生活景观在吴哥其他庙宇中难得一见。
吴哥城门 吴哥通王城共有城门5座,均为人面塔楼形,高约20米。塔顶的修建方法是吴哥建筑上的一大特色,这一建筑技法源自印度,被称作叠涩:石条水平摆放若干层,上层比下层伸出大约三分之一,直到两边石条之间的跨度小到可以用一块条石封住。吴哥古迹中,几乎所有建筑的顶部结构都是利用这种方法建造。与欧洲石建筑所用的拱顶相比,叠涩顶的跨度有限,因此建筑的内部空间狭小。现在游人较多的南、北城门下均铺设了柏油路,而游人较少的西门和东门尚保持原始状态。此为吴哥通王城西城门景观。
浮雕上的弹痕 吴哥的衰落甚至被遗弃与战争有直接的关系。1431年,泰国占领了高棉西部各省,在对吴哥进行大肆抢劫之后,泰国人离开了吴哥。现在,吴哥所在地暹粒中的“暹”代表古代泰国,而“暹粒”则是战胜泰国的意思。但遗憾的是,这座“不朽之城”在这次重创后荒废。数百年之后,战争又给吴哥给来新伤痛。石雕上枪弹所留下的痕迹,异常刺眼。
浮雕上的建筑技术 吴哥古迹是用精心打磨的石块叠砌而成,有的石块重8吨以上,但全部结构不用一根钉一块木,也不用任何灰泥粘合,完全靠石块之间的摩擦力嵌合。在巴扬寺回廊的一处浮雕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修建技术:利用杠杆将石块提起,与下层石块摩擦,最终使两块巨石嵌合得严丝合缝。古高棉人将这种工艺发挥到了极至,60多米高的吴哥寺主塔便是这样一层一层垒筑的。
建筑、树与老人 达布隆庙(Ta Prohm,梵语是祖先之意)是12世纪阇耶跋摩七世为其母亲而兴建。寺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根据碑文,该庙曾一度住着5000多位僧侣、舞蹈家以及其他官员等,他们都是专程来到这里追忆这位国王的母亲的。这曾经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寺庙。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数百年来,自然和人类都在争夺对它的统治权。吴哥古迹与中国敦煌等地处西北荒漠上的遗址不同,它不断遭受着风雨侵蚀及热带丛林的盘剥。无花果树和木棉树在石建筑上纵横交错(上),甚至将巨石建筑从中撕裂。达布隆东入口处的这棵树至少已有一二百年的树龄。而日复一日在这里负责清扫的内姆老人也已80多岁了,他一直目睹着自然与人为的抗衡。(下)
巴扬寺人面塔上的雕像在阇耶跋摩七世命令建造巴扬之前,佛教已成为高棉人的主教。位于吴哥通王城中心的巴扬寺是王城中最主要的建筑,它结构奇特,由54座大大小小的人面塔组成,中心塔高约43米。塔的四面雕有四种不同表情的巨大面像,分别代表佛陀的四种心情,而微笑的那一面便是闻名于世的“高棉的微笑”。虽然很多人说那神秘的笑脸表现的是佛陀的慈祥与喜悦,但大多数高棉人却坚信那是建造了吴哥城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的微笑。
保护吴哥 自1992年吴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世界各国参与吴哥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德国的维修队自1995年起即开始吴哥寺的维修、保护工作,这是他们在对寺内的毗湿奴雕像的手擘进行安装加固。
灿烂的吴哥 温暖的黄昏是吴哥最美的时间,因为那一种落幕的辉煌恰似吴哥本身。但吴哥的灿烂还是持久的。吴哥寺主体建筑是呈梅花状排列的5座高塔,已被柬埔寨视作国家的象征绘于国旗上。站立在吴哥寺藏经阁(图书馆)遗址的年轻僧人,也将是吴哥未来的希望。
周萨神庙 周萨神庙位于吴哥城胜利门外,是和小吴哥同时期的建筑。其规模不大,但建筑格局十分完整,有4个塔形门,中间是中央圣殿,圣殿两边各有一座图书馆。除西塔门和中央圣殿保存较好外,其他单体建筑和围墙损毁相当严重,塌落下来的构件散布在周围的树林里。
人为破坏 为保护吴哥古迹,柬埔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天除约800名清洁工从事环保工作外,还有数百名警察进行巡逻守护。班梯绕姆寺在吴哥通王城以北二三公里处,虽然离大、小吴哥不远,但保护力度却远远不够,许多雕像已被盗。图中门楣上雕像缺失的痕迹很明显,应是最近被砸被盗后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