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 哺育“弄潮儿”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2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楼学
标签:
钱塘江杭州段的大潮,翻起银白的浪花,快艇、冲浪板犹如离弦之箭,在钱塘潮尖上踏浪前行。这不是简单的竞技,钱塘江自古盛产“弄潮儿”,敢于与大潮一较高低的勇士,演绎了弄潮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延绵至今。
河流:复杂地名背后的历史密码
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有一座海拔不过百余米的小山,其外形如同满月,因此得名“月轮山”。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国国王钱弘俶为镇压钱塘江潮,命僧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砖木混构的八角形塔,因塔下原有一座六和寺,因此得名六和塔。自北宋以来,这座古塔是导航船只往来通行的灯塔,也是文人墨客登临吟咏的名胜,六和塔遂成为杭州的地标。
在我儿时,每每乘坐火车自南向北穿越钱塘江大桥,都会引颈眺望这座江边的千年古塔,她端庄宏伟的身姿提醒我,在经历浙闽丘陵间漫长的行程后,我终于进入了杭州。后来,我几次登临六和塔,天气晴好时,可以清晰地望见南面逶迤而来的河道——钱塘江自西南蜿蜒而来,形成一条曲折的“之”字形河道。《康熙字典》中所谓“浙者,折也”,不少人觉得“浙江”一名从“之江”“折江”演变而来,似乎也顺理成章。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