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光泽 折射福建5000年文明史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5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陈志文 

标签:

几年前一次自驾旅行,我从江西省进入福建省,第一站是一个名叫“光泽”的县城。福建的朋友告诉我,这里出产的银子曾得到唐朝皇帝李渊的称赞,称其“妙哉,光泽甚好”。皇帝身边的人向下传话:不如你们就以“光泽”为地名吧,于是就有了“光泽”。

历史上,光泽县很早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仅目前可考的,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黎树德在光泽县传教时,就曾在城关九里峰一带发现并盗取了一批史前人类使用的石器。这是光泽地区最早发现古人类活动痕迹的时间。1955年2月,为了巩固国防并兼顾发展经济,国家决定修建从江西鹰潭通往福建沿海城市厦门的鹰厦铁路,光泽县正好处在这条铁路穿越的路线上。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纯粹是以“保国防、促生产”为目标的宏大工程,竟然揭开了光泽县深邃的历史画卷——商周时期人类在光泽地区的生活遗址,意外地在光泽县华桥乡被发现,出土了许多石斧、石锛等新石器时期的文物。

裘氏宗祠,位于光泽县北部村落崇仁古街上,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八字形牌坊式门楼虽然已经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雕花、顶饰藻井却还显示出昔日的精致感。也体现了宗祠文化在此地的巨大影响。

从那时起,历史的光泽又被重新点亮。

1956年的光泽县华桥乡考古,发现了大面积古人类活动区域,以及大量的古人类的遗物。这引起了我国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紧接着,国家和福建省的相关考古部门又分别在1982年、1995年发现并发掘了马岭、池湖一带的商周墓葬遗址,收获巨大。池湖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那时起,乌君山南麓商周时期的文明之火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从光泽商周时期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造型别致、形式多样的石制的斧、锛、铲、砺、戈、刀、镞;陶制的网坠、豆、环、圆石饼、罐、缸、碗、盘、尊、盂、壶、鼎等器物。这些文物有力地佐证了当时光泽地区在商周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陶器多是以红黄泥质陶与灰硬陶为主,装饰以棱形加线条纹、棱形填线纹、文格纹、席纹、云雷纹、重四对角纹、勾连四纹、叶脉形折线纹、S形纹等纹饰。这些纹饰又揭示了当地在商周时期的文化、艺术以及经济发展的丰富信息。在这些文物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所占的比例相当大,有8件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被福建省博物馆收藏和保存的文物更是多达数百件。

1995年,国家文物局向福建省考古部门下拨专款,组建了一支由福建省考古队和光泽县文物部门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对光泽县崇仁乡池湖村(今共青村)马岭的积古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那次考古发掘行动更是发现了迄今为止福建省最大的商周时期古墓。

秦汉以前,杉关是闽出中原唯一隘道,此时称三山门户。西汉闽越国时出闽有三道,此时杉关称“瓯闽西户”。唐广明元年杉关设关管辖时,出闽有近三十关口,故此时杉关为“闽西第一关”。到清代时闽出口达89关,仍然称杉关为“闽西第一关”。
摄影/心宁

这座古墓不但规模宏大——达到了79立方米;而且古墓的结构也比较罕见,有着前面有墓道、底部有木桩洞的形制。在古墓里,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约80件随葬器物。根据以往的考古成果推测,这座大墓的墓主身份应为氏族社会的酋长或奴隶主。通过大墓所呈现的信息,考古学家发现,那个时期当地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池湖墓葬分属商代中期、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三个阶段。为闽北及周边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树立了时间标尺。2013年,池湖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时,我们已不难发现,照亮福建的光泽,正是这里远古人类的文明之光,这样的光泽远胜任何金银珠宝的传说。

光泽人民在后来的岁月里也创造出了极璀璨的文化。光泽于公元979年正式建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县境内主要文物古迹除了池湖商周遗址之外,还有始建于唐代的九关十三隘、宋代的太平银场遗址、茅店宋窑遗址、崇仁古村,以及大批古民居、古宗祠、古寺庙等历史遗存。

对光泽县研究颇深的学者总结:光泽县在历史上有三个之“最”,首先,光泽是福建最早的文明发祥地,其次是最北的福建以及最远的江南。历史上,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光泽独特的个性,其中“关隘文化”就是本地历史文化上的一大亮点。

光泽县博物馆收藏的商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图为商周时期陶罐
商代陶壶
新石器时代陶盉

光泽地处闽北,在崇山峻岭之间,西部与江西相连,成为闽、赣两省的门户。在古代,关隘是指山路间险要的关口,在交通要道设立的防务设施,又称关卡。据《福建通志》记载:唐代以后,福建全省境内共设有89关、376隘、158寨。其中,仅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交界设置的关隘、寨即达370座之多。《邵武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入闽有‘三道’……邵武为隘道,江西之所趋也……”意思是从浙江入闽是险道,是狭道。这些险道狭道说的就是光泽县的诸关隘。

光泽县地处闽赣边陲,地势高峻,四面环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有“战城”之称。四周的高山险道都是历代征战留下的关隘。大口为关,小口为隘。关隘相连,遥相呼应。光泽县的关隘从北向南有鸭母关、马铃关、云际关、火烧关、山头关、分水关、铁牛关、杉关、王际坳关等九座山关,以及金家隘、蛇岭隘、台尖隘、孔坑隘、白虎隘、牛田隘、风扫隘、羊头隘、岩岭隘、杨公隘、义角隘、毛家隘、仙人隘等十三座山隘,雄立在县境的四面八方,护卫着闽瓯大地的安宁。

历史上的“九关十三隘”为内外交通必经之路,两省民众往来,商贾互通,亲戚互走,文化和生活都离不开这些关隘。平时交通,战时防御。形成了既是一方保护神,又是双方友好交流通道的独特价值。

光泽县关隘数量、规模居闽赣边界诸县之首。在这些关隘之中,最值得一说的,是杉关。杉关在有关史料中一直都被列为八闽首关。它位于光泽县城西南部止马镇杉关村,自光泽县城出了杉关,就到江西省黎川县厚村乡了。

杉关地处杉岭山脉源头,因这里盛产杉木,所以得名杉关。名为猪石山、黄狗跳缺山的两座大山分列左右,夹着一个海拔约360米的狭窄隘口。这里山高路窄,最窄处仅容单人单车通行。公元880年(大唐僖宗广明元年)时,国家正经历着黄巢兵乱,战火从中原一直蔓延到了江南。当时福建守军为求一方安宁,于杉岭垭口垒石筑关,这便是杉关的建筑初始。据光泽县地方志记载,当时的杉关关门两侧有耳房、瞭孔。不仅关顶楼阁炮台耸立,关内营房井然,在两侧山脊处还筑有屯兵的城池,杉关建成后,立即成为了当时保卫福建的“军事之重险”,还获得了“瓯闽西户”之称。

2021年7月17日,中国·光泽首届植染大地艺术周在光泽县举办。植物蓝染作品与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油溪村承安桥相得益彰。
供图/视觉中国

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把杉关视作“天险可凭,有恃无恐”的军事要地,派重兵镇守。宋代的韩世忠,元代的王溥,明代的张楷,清代的许贞等名将都曾奉命镇守过杉关。元末明初,太祖朱元璋派遣征南将军胡廷瑞,率领大军由杉关入闽中而定福建,并在杉关设立了大寨寺巡检司。

光泽地区文脉悠远,不同文化间千百年的大融合,使得光泽地区的民风淳朴且厚重,宗亲文化植根深厚,在光泽,千百年间来自中原、江南地区的汉族移民很多,这些人带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或为避乱,或为谋求发展,辗转来到这里,在光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渗透,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宗祠是福建地区非常普遍的乡村公共建筑,是纪念先祖的场所。这些通常坐北朝南,由两进以上房屋所组成的院落式建筑,其建筑面积要比普通民宅大得多。目前,光泽县共有宗祠126处,其中列入一般不移动文物的有39座。126座宗祠大多配有戏楼,进深二进或三进。这反映了宗亲文化对人的深厚影响。

宗祠是居民们团结族人,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场所。围绕宗族事务与祠堂日常管理、修缮、扩建等事务,一般家族都专门设有宗祠的管理组织。宗祠作为乡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乡间社交的重要场所,有的地方祠堂甚至天天开放。每逢重大节庆日,宗祠还会推出一些祭祀活动,以表演戏剧、族人聚餐等方式来感谢祖先的庇荫,凝聚族人,强化宗亲认同感。

走在木质的承安桥上,看到的油溪村。这个视角将中国村落木结构建筑与村民的联系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这是世俗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独立于住宅而存在的公共建筑,承担着日常与庆典祭祀的双重职责。

在光泽县有这样一种民间说法:人的一生要走过三座桥,即父母桥、夫妻桥和子孙桥。这有着祈愿父母安康、夫妻恩爱、子孙满堂之意。老风俗里,每年七夕一到,县内外四方信众,大多是老年妇女,就呼亲唤友,成群结队,穿红戴绿,身背香烛香纸等祭物赶赴这三座桥所在地,等待晚上“量桥”。“量桥”是本地话,普通话就是走桥、过桥的意思,寓意用虔诚的心追求平安。把“量桥”的日子选在七夕,是因为民间认为那一晚天上的牛郎织女美满相会,是个吉祥如意的好日子。那一晚人们的美好祈望也能美满如愿。

这个仪式是在廊桥上举行的。有的信徒甚至不辞辛苦,在初六这天晚上就赶到廊桥附近的庙里等待,直到初七子夜便开始“量桥”。一个人一般是每年“量”一座桥,有的连续三年完成,也可以间隔。次序一般是先父母桥,后夫妻桥,再子孙桥。

千百年来,“量桥”风俗积淀出了一套严格的规范与程序。整个活动都有专门司仪负责,需按时辰、节奏完成。相关的廊桥上也是被精心布置,张灯结彩披红挂绿,桥中央神仙面前的供桌上摆满香烛供品。由三四位量桥人先举香过桥数遍,以清桥上的秽气。待鸡叫三遍,量桥仪式正式开始。司仪掌控节奏次序,最前面有人手执凤冠霞帔和宫灯开路,参加量桥的人跟着鱼贯而过……从桥头走到桥尾,再绕回到原地,即算大功告成。

在近代,光泽县是全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这里属原中央苏区县。革命先辈们在这里前赴后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现今,光泽县保留下的红色遗迹有:牛田东路军指挥所旧址、中共光泽县委旧址、光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上观东方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大洲谈判旧址等。

上下四千多年,在这块土地上,光泽人不断用汗水和热血浇灌、呵护家园。山川壮丽,人民勤劳。这里是一片闪耀着光泽的土地,这光泽不仅仅是历史、岁月的光泽,还将是照亮明天、照见未来的光泽。

责任编辑 / 陈志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