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千里长城”和军营生活
德国古罗马界墙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文章出自: 作者: 张瑞喜 

标签: 博物馆   德国   

长城可不是中国的专利!远在欧洲的德国,也有一段“长城”,建于近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巧的是古罗马人修“长城”,目的和咱们老祖宗一样,都是为了防御北方“蛮族”入侵。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为抵御日耳曼人,在北方边疆修建了绵延千里的界墙。今天,罗马界墙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其中部的德国萨尔堡地区,还有一个在界墙遗址上建立的博物馆,让参观者一览昔日罗马帝国的戍边生涯。
550公里长
博物馆中的地图,展示了当年古“长城”的规模。图中红色线,就是当年罗马帝国修建的界墙。它全长550公里,大体呈Z字形,由土墙、石墙、壕沟、栅栏,以及900座哨防台组成,沿途还有120个军队驻防区。城墙以南就是罗马帝国的疆域,占据了今日德国南部的半壁江山。左侧蓝色的河流是莱茵河,界墙北侧则属于当时的日耳曼人的地盘。
“罗马长城”演化史
竖立在界墙旁边的这块指示牌标注了界墙的修建和演变过程。图A是大约公元100年,那时边界上只是一条浅沟,沟旁修有木塔观察哨,士兵在哨塔中站岗。图B是大约在120年,罗马人修起了木栅栏以增强防御,也使得边界更加清晰。图C显示约在145年,木塔被石头碉堡代替。最新的考古研究认为,公元200~260年,木栅栏被壕沟和土墙所取代,以克服耗费木材太多的缺点—图D边界最外侧的木栅栏,在破损后被废弃。而图E显示的则是1900年时的研究成果,那时考古学家们认为,界墙最外侧仍存在一排木栅栏。
土坎上立木栅栏
正如同时代的汉长城今天已经面目难辨,罗马帝国的“长城”也在岁月磨蚀下,大都只残存下的土沟和土坎了。图中场景就是地图中红色边界线的常规样貌,木栅栏是后来复原的。博物馆为了尽量保持这里的自然风貌,常常直接用石块做标牌。图中的石头标记写着“Limes”,这个词汇在高等数学中作为“极限”的符号出现,而在德语中特指古罗马帝国的界墙,下面一排小字的意思是“罗马帝国的边界”。
日耳曼农民也拆长城
界墙旁边还有一些方整的建筑遗迹,它们是界墙边的警戒塔,间隔400米左右就有一个。包括界墙在内的防御工事大多为士兵自己建造,墙底石基是从莱茵河畔的山中就地取材,而墙的上部多竖木成墙,或用木头搭架子,中间填充泥土或砖块筑成—这种建造方式也是德国木架结构房屋的起源。所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长城一旦无兵驻守,很快就只剩石基和土坡了,因为上层的木头但凡能用的,早都被当地人民搬走盖房子了。
巡逻的重装步兵
在界墙附近放置了罗马士兵的画像,这是罗马军队中的主力兵种—重装步兵。所穿的是一种叫赛格蒙塔的胸甲,用皮条把一块块铁片从内部束住做成。头盔也是铁质的,非常沉。盾牌则大多为木质包铁,这个步兵盾牌上的纹饰为飞鹰—当时罗马名气最大的第九军团的徽记。
“四方城”兵营
绿丛掩映中,看上去更具有“长城”气质的墙,其实是1897年复原重建的军营的外墙。空中俯瞰军营,其整体构造类似中国古代的“四方城”:城墙将四个方向的城门连接起来,每个城门上方,都设有碉塔门楼(如前页开篇图所示)。现在兵营内部的房间,被改造成了博物馆的室内展厅。
“同志们,冲啊!”
兵营门前矗立着一尊塑像,披战袍、持权杖,作挥手向前状。这位仁兄叫安东尼·庇护,是罗马帝国的第十五任皇帝。他在任期间(138年~161年),是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界墙和边防军也得到了良好整治。
扭力弩炮,继承希腊发明
光有防御工事是不够的,还要有先进武器。图为“扭力弩炮”,由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发明家克特西比乌斯发明。弩弓力道十分强硬,要通过转动尾部的十字摇把,连接在前方两侧的两束马鬃、皮绳或动物肌腱会因为扭转而产生动力,从而驱动长长的弩臂弹射出箭矢。
铁笔写春秋
罗马帝国的人民如何写稿子?图中一根根的细铁棍便是笔了,尖细的一头用来书写,粗钝的一头则充当橡皮擦,用来清除写错的字母。最右边的小木板即为当时的“纸张”,通常选用黄杨木或其他纹路细腻的木料制成。看到木板上方那把粗大的铲子了么?古罗马人用它在木板上铲出一条条大约2厘米深的凹槽,然后往凹槽里灌黑色或黄色的蜡油,等蜡油干透就可以就可以用铁笔在蜡上记录了。
左侧和上方玻璃陈列台上的小罐子是出土于不同地区的“墨水罐”,大抵是给蜡油染色用的。墙上挂着一些形似耳环的水滴状金属片,每个都打有小孔,猜猜它们是什么?古罗马时代流行蜡板书,木板一侧的上下两角都提前打了孔,用绳子串起来,加上空白的封面和封底,就做成了一本书,也就是右边壁画里,少女手中的那种样子。所以,这些金属片是用来穿在书脊上装饰用的。壁画出自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看来古代西方也流行“啃笔头”哪。
“罗马鞋”,帝国的军鞋
借助复古风潮的流行,“罗马鞋”又一次成功逆袭了时尚界。这种带有绑带的“皮凉鞋”,不仅女士穿、孩子穿,就连罗马士兵们也一样穿着去打仗。图中后排黑色的鞋为出土原件,棕色的为考古学家恢复的鞋样。不过图中大部分都是女人和孩子的“罗马鞋”,作为军鞋的话,鞋筒会更高一点,做成靴子的高度。
算算数,下下棋
图中左下方的木板上是古罗马人的“算盘”,顶头第一排格子中的8个符号从右到左,分别代表1/12、1、10、100、1000、10000、100000和1000000,在表格内摆上黑色石子就可以进行演算。除了算数,这些小石子还被用于娱乐活动。右上方的木板是古罗马的棋盘,黑白分明的棋子看上去有点类似中国的围棋,不过历史学家猜测其玩法可能类似于跳棋,墙上浮雕展示的正是古罗马人下棋的场面。
厨房里的烤炉
士兵们的主食面包是怎么烤出来的呢?兵营厨房附近做了一些烤炉模型。一旁的木板上则有详细的“使用说明”:炉子的底部基座是石头打造的,圆顶为黏土做成。使用时先把干树枝点着后放入,加热炉子。然后把烧剩下的灰烬取出,再把面团送进去,同时用木板封上炉口,利用炉内的高温使面团受热膨胀,面包就烤好了。
军营伙食还不错
在界墙边的兵营里,通常驻扎的士兵有几百到上千人。兵营就像一个小村落,战士们守卫边境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日常生活问题。通过当地出土的多种动物遗骸及果壳等物品,人们可以推测,那时古罗马军营中有猪、牛、羊及禽类,除了吃,还可以提供皮革。官兵们的主食是面包和麦粥,此外还有干果、蔬菜和水果可供选择。
在澡堂子里“泡吧”
有罗马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豪华浴室,因为浴室对罗马人来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功能类似于后来的酒吧、茶馆、咖啡厅。值得一提的是,澡堂并非只对贵族或士兵开放,老百姓同样可以使用,浴池遗址恰好修在兵营和附近村庄间。博物馆中还展示了一个温泉浴池的内部结构,上为“户型图”,下为微缩模型。人们在左边的更衣室更衣后,先进入蓝色标识的冷水池消毒,再进入不同水温的热水池蒸泡。在右侧三个热水池外围,均有为保持水温而修的加热间。右图蜡像复原了当年罗马人沐浴后的休闲时光。

责任编辑 / 童晓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