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屋 行商巨贾的安守与革命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摇光 

标签:

三重门、满洲窗、青砖、青云巷等经典元素,构成了世人对西关大屋最直观的印象。它由西关繁荣的商贸文化所塑造,处处体现着实用与灵活的原则,又充满享乐的精神。而在清末民初,它更发展出中西合璧的西关洋楼,彰显着这片区域开放与包容的文化基因。

走在广州这个多元化的都市里,不经意间就会在不同的时空境界中穿梭。挺立在珠江之畔的小蛮腰,代表了广州奋力攀登的新高度;漫步在静谧的沙面岛上,则能体会曾经的异国情调。当我问起哪里最能感受老广州风情时,朋友毫不犹豫地说那要去西关,她的一位姨奶奶嫁到东山后,每年都要回一趟西关见亲戚,而聚餐的地点,一定是姨奶奶指定的莲香楼。

欧陆风情满洲窗
这是西关大屋最经典的标志之一——满洲窗。木框拼成的窗格间,镶嵌着单面彩色玻璃窗,透出一抹欧陆风情。而窗里窗外的风景,更加令人遐想。
摄影/朱子浩

“你看,西关小姐,就是这么讲究。”在西关长大的朋友说。西关,是个口耳相传的老地名,指的是明清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当时由南海县管辖。她摊开地图,给我画出西关的范围,大致相当于2005年芳村区并入之前的老荔湾区。明代后期,西濠西岸和下西关涌两岸出现了零星的商业活动,逐渐发展为繁盛的街圩,也就是西关历史上最早的商业区——“十八甫”。这一转变的发生,得益于这片区域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既临近河岸适合商船停泊,同时又靠近城里的市场。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