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献礼:盗墓 VS 考古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2日 文章出自:微信 作者: 地理君
汉代墓葬“十室九空”,王后墓葬约90%都有过盗墓者的光顾。我们可怜的考古,似乎大多是建设施工或盗墓者把墓葬盗掘破坏之后,才进行抢救性的发掘。
盗墓有“摸金校尉”,《盗墓笔记》,出书做游戏拍电影,俨然网红。流行文化爱他们神秘精彩的生活、体制外桀骜不驯的另类英雄形象。
相比起来考古似乎枯燥乏味。一堆戴着小眼睛、穿着不酷炫、腰中不别枪的中老年,拿个小刷子、顶着烈日、面朝黄土,一扫扫几个月,说话还不肯给人来个痛快。真是完全不是话题制造机嘛。
中元佳节的今夜,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大鬼小鬼老鬼都出来”。我们知道,他们早已经无奈的接受,为了满足我们这代人的好奇心,他们的墓无论如何是要被打开的。
那么,你们究竟希望自己的墓室被谁被如何打开呢?
下面开始“考古——盗墓”大PK
挖法
要判断一个大墓是否被盗过,最简单的方式当然就是看墓室是不是被洗劫一空,是否有不属于墓主人年代的遗骨,是否有时空错位比如像矿泉水瓶塑料袋这样的遗留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痕迹就是看有没有盗洞。
盗墓 盗洞
盗墓者提取文物的过程,是简单粗暴地掏走了事;盗墓的唯一方法,就是打洞、进去、带走。
考古的时候发现盗洞是件很恐怖的事。考古学家们往往只能默默祈求盗墓者手下留情,只把宝器带走,不要将墓内遗物一扫而空,留下些最重要的文字、印章、书简吧,不要让后人甚至无法辨认墓主人的身份,至少让我们能够知道一点他的故事吧。
盗洞直接打洞到墓道或者墓室,有直洞和斜洞两种,近来盗墓者还使用炸药直接炸出一个直通墓葬的洞穴,粗暴进入。
我们谴责盗墓行为,不仅仅因为他们盗走了文物,更因为他们的无知和唯利是图会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毁掉,被洗劫一空的墓室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用考古出土证实史书和传说的机会。
考古 程序正义
考古发掘,必须遵循“程序正义”,考古发掘必须首先保证出土文物的完好无损,以为科学研究之用。因此,文物发掘必须严格遵循逐层逐件提取、加固、保湿、绘图、拍照、编号、登记等一系列严格程序。
提取文物,需要运用类型学、地层学的方法,逐层清理,逐层提取,以保证文物的本来面目。
拍照和绘图,则是为了将文物信息记录和归档,以备科学研究之用。每个文物出土时所在的位置、方向、状态、形态都对以后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次考古发掘,出土器物不知凡几,工作人员需要对每个进行科学的编号,这是个巨大的工作量。器物编号的一般格式是:“遗迹编号” “:” “数字”。科学编号之后,引用、存档、数字化、研究、查询都有很大的便利。
出土文物极其脆弱,考古不仅是挖出来就了事了,文物保护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一些容易腐败的文物,比如说丝织品、漆器等,不能立即出水,必须得在饱水环境中提取,再到实验室慢慢清理。
很多文物埋葬在地下千百年,已然同周围的土壤牢固的结合在一起,极难分开。有些氧化严重,一碰就能碎裂成泥。考古人员往往只能用细小的刷子甚至棉签一点点提取文物。这就是你经常看见的考古人员用一个小刷子在巨大的土坑里一点点刷的原因。
这样看下来,你是否明白一点,为什么考古似乎总也追不上盗墓的步伐。考古工作者更多的工作量在保护和研究上,一个大墓的发掘需要上百甚至更多人、数年不断的工作。
而受强大经济利益驱动的盗墓者,他们更多的时间和关注点可以一直放在不停的搜索古墓上。克服万难找到它,成功进入,拿到宝贝,活着出来,活着卖掉变现,活着把钱花出去,然后再来。
其实,盗墓者也挺不容易,死亡风险太大,变现难度太大。也许最好的方式是,寻龙点穴靠盗墓,发掘保护靠考古?
工具
盗墓 洛阳铲
这是个让海外考古学家无比景仰的神器,它由盗墓者发明,是寻龙点穴之法宝,大名鼎鼎的洛阳铲。
洛阳铲,产地就在洛阳,从明代的铁锥不断改进而来。据传,在民国初期,东边是汉墓区、西边是北魏墓区的盗墓者梦中的天堂——马坡村,一个叫李鸭子的盗墓专家最终发明定型。
考古发掘首先要学会分辨“生土”和“熟土”。
生土是指未经扰动过的土层,较为纯净,给人以鲜活、板结之感,其中没有人类生活遗存的包含物;“熟土”是指经过人为扰动、土质较杂、相对疏松的土层。比如,墓坑内的填土就是“熟土”,也称为“墓土”或“五花土”。
凡大型墓葬的填土一般都经过夯打,有夯层和夯窝,有的填土内还有人类生活的包含物。这样,通过分析洛阳铲带上来的土壤及其包含物,就能够大致判断出这个遗迹是否为古墓葬了。
洛阳铲不仅可以判断下方是否可能有古墓,还是挖洞利器。用洛阳铲探孔的时候,使用者要身体站直,双手握住铲杆,垂直向下打探,还要不断旋转铲头,保持探孔为圆形,否则无法深入,而且拔不上来。
它比较适合用来挖较小的探洞。有经验的盗墓贼会避开墓道,而不断利用探洞寻找墓穴。墓道里往往有重重机关或者门禁防止人盗墓,而直接从墓穴上方垂直进入更为简单安全。
当然,如此神器,国家焉能视之不见?如今的洛阳铲已经过了明路,成为考古勘探中必不可少的帮手。新中国成立之后,50年代在洛阳举办了两期全国考古钻探训练班,将其正式命名为洛阳铲。考古教材也明确指出,考古人员在钻探时必须使用洛阳铲。
考古 机器人
要如何将小机器人送入密闭的古墓呢?
A)沿着墓葬过去留下的盗洞进入
B)通过洛阳铲打出的直径大于10厘米左右的探洞悬垂进去
考古机器人应该算是考古利用盗墓,科技使用传统的极好印证了。
履带式机器人像玩具坦克一样灵巧地从前甬道驶入墓室,一条长长的缆线将它与外部的电脑监控系统连接起来,机器人在墓室内移动,带云台的摄像头呈360°旋转,墓室内景立即通过视频传送到监控端的电脑屏幕上。
机器人身上安装的各种传感器也开始采集参数,温湿度、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浓度等数据不断传送到监控端。
为什么要使用考古机器人呢?
封闭的墓室中,尸体和其他物质日渐腐败朽烂,消耗尽空间内的氧气,同时产生各种有害气体,譬如二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甲烷等,一些墓葬还有可能存在汞蒸气。此外,地下阴暗潮湿的环境也会产生一些微生物。
如果在正式发掘前能预先探查清楚墓葬内的“小环境”,判断发掘价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就能规避或降低考古人员进入墓穴的风险。
盗墓哥被高科技吓呆了吗?还没有!
只要银子够,小机器人不是买不来。但是,准备好了,下面这个,盗墓,你还能弄得来吗?
考古 舰艇
这是一个完全为水下考古量身打造的舰艇——“中国考古01”号。有五层船体、11间房间,潜水工作室,考古仪器设备间。全电力推进、设计时速12海里/小时、最远能航行到距海岸线200公里的海域进行工作。
“中国考古01”号支持潜水、支持水下考古发掘,满足开展水下考古作业需要。充足的舱室可以让考古队员在上面生活、工作、学习。它能够进行水下调查,对水下遗存进行测绘记录、摄影摄像、遗址清理、文物提取。它虽然在舰艇里算是迷你的,但简直就是考古界的“航空母舰”。
盗墓哥说,弄一辆舰艇有点难度,弄来了航行批文也更难弄,而且船一开岂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我们要水下盗墓了。。。但是!
弄上全套潜水装置,租艘小游船进行水下盗宝,这才是拿手的。随拿随走,灵活机动,失败再来。
然而,看看下面这个,服了吗?
考古 遥感卫星
就像医生用医疗扫描仪对病人体内的病灶进行检查一样,卫星可以借助人眼不可见的光,通过高空卫星收集数据,从距地面几百公里处“俯瞰”地表,便能以惊人的清晰度辨识地下景观。考古学家可以用卫星来寻找消失的河流、城市、道路,并绘制出精确的图纸。
由于地下遗迹全部为人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土质、水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差异,在对人眼不可见光的辐射中,它们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征象。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考古学家便可以凭借图像色彩、形状、时空分布的差异,对遗迹位置进行确认。
此外,飞机、热气球等航空器拍摄的人眼可见影像,也能提供地下遗迹的线索。从高空俯视,植被的生长状况、阴影的位置、积雪的形式等细枝末节,都可以帮助专家洞察遗迹的具体情况。
如今,全世界的地下遗址中,人类只探索了不到百分之一。或许遥感考古提供的全新视角,将为我们赢得更多机会。
如何~盗墓兄弟,你发不了卫星吧。
成就
盗墓 汉墓“十室九空”
盗墓在中国历史上可谓自古已然、长盛不衰。可以说,中国自有墓葬以来,便伴随着对墓葬的盗掘活动。
帝王将相的陵墓陪葬奢华,往往成为盗墓者的首选目标。汉代墓葬更因其存世久远、厚葬成风,招致了“十室九空”的不幸结局。
而今年来古董文玩价格在国内外的飙涨更刺激了盗墓的积极性,但是越发严格的文物保护措施也同样让盗墓和销赃的难度日益升级。
考古 真实的历史
考古的成就不需要用几个大墓来证明。
遍布华夏大地,从大兴安岭的深山到大西北的沙漠,古城遗址、远古村落、古水道、古墓葬,地底水下,无处不有考古工作者的身影。他们一代一代的努力成果,就是今天遍布全国无数的博物馆,重量级的期刊、书籍,和渐渐充足的历史物证。
在艰苦的地方,极端的环境,面对着诱惑,耐心、专注、严谨地将一生奉献。他们还中国历史以真实。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微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yzqz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