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纪行:骑车漫游琅勃拉邦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5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杨中明 

标签: 背包旅行   人文照片   老挝   

原计划到琅勃拉邦之后,坐汽车到万荣,然后再到万象。但是,一到琅勃拉邦我们就被这里迷住了,立马决定哪里也不去了,就安静地住在这里。

时间一下子就宽裕了很多。为了打发这些剩下来的时间,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骑自行车,慢悠悠地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小巷中闲逛,畅快地呼吸历史温度、又混合着自然泥土花香的空气。

琅勃拉邦全景。
街头的三角梅开得灿烂。
琅勃拉邦街头的菜市,辣椒非常重口味。
僧人把布施来的糯米饭晒成饭团。
寺庙外就是小摊贩,僧侣和世俗完美结合。

说走就走的旅行

Th Sisavangvong街上,自行车租车店随处可见,将护照抵押在老板那里,你就可以拿到一辆复古风格的自行车。一辆车每天的租金20,000基普(Kip,老挝货币),用我自己的汇率兑换方式:去掉三个零,大概就是人民币20元。

我稍微要麻烦一点,因为我的摄影包很重,自行车纤细的前框无法承受。老板跑到屋子里翻箱倒柜找出一根绳子,很仔细地帮我把摄影包牢牢地捆绑在后座上后,我们就摇摇晃晃上路了。

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骑自行车了,但对自行车一直有美好的回忆。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为了节省房租,就住在很远的成都东郊外,骑两个小时的车到西门上班,相当于横贯成都的东城和西城。记得曾经有一次晚没有路灯,一个小孩突然出现在路中央,没有及时刹住车,轮胎竟然从那孩子身上穿过去了!吓得我和同伴赶紧下车查看,结果发现轮胎是从小孩两腿之间穿过的。也可能是惊吓着了,孩子也没有哭,就呆呆地看着我们。后来仔细问询,孩子并没有任何地方受伤,虚惊一场。那真是一段记忆深刻的时光。

我们在琅勃拉邦的骑行线路大致是沿着南康河和湄公河,时常有捕鱼船或者一群孩子在两条河上捉鱼。当时是旱季,河水很浅,光着屁股的小孩在河滩上玩得不亦乐乎。

半岛上也有无数条叫不上名字的小巷供自行车自由穿行。那些小巷地面铺着方形的砖石,非常整洁。说不定一转弯,就可以看见一大丛三角梅在屋檐下开得正灿烂。我基本上是一个植物盲,很多花草都叫不上名字,只觉得一路五彩缤纷,绚烂夺目。

跟随自行车,还可以随时亲密接触那些古老沧桑的建筑。在历史上,老挝的土地上被法国、日本、美国、缅甸、越南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琅勃拉邦的很多建筑都呈现出殖民地特点。琅勃拉邦曾经也成为法国殖民者的避难所,这座城市奇迹般先后从日本侵略者和美国的狂轰滥炸中保留了下来。20世纪80年代,很多商业人士、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离开了老挝,琅勃拉邦也失去了维持皇家和殖民生活的资金来源,变得凋敝零落。20世纪90年代,私营企业主的回归,让这些荒废的别墅摇身一变为迷人的精品酒店和客栈。特别是1995年之后,琅勃拉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受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旧城区修建的任何建筑都要求与老建筑的风格一脉相承。

穿行在这些老旧又充满着艺术气息的建筑之中,无疑是一次从眼睛到心灵的洗礼。波西米亚风格的小店就静悄悄地分布在这些巷子里。那些小店的装饰色彩浓烈充斥着自由、不羁叛逆精神。就在小店的边,众多金碧辉煌的寺庙竟然毫无违和感地融入到这里多种多样的文化氛围中。

随处可见的寺庙。
找了很久才在一个门楣上发现了一排手写的字:“Wat Pa Huak”。

沿途偶遇帕华寺

帕华寺就是这样被我们在闲逛中发现的。这座寺庙在琅勃拉邦非老旧、破败而且偏僻。我和小涛同学为了确认它的名称,找了很久才在一个门楣上发现了一排手写的字:Wat Pa Huak

有三个年轻的和尚在长满青苔的台阶上聊天。我小心翼翼地提出拍摄的愿望,没想到他们羞涩爽快地答应了。可能是游客很少到这种寺庙参观,他们对拍摄并不太排斥。我们提出与他们合影的要求,他们也欣然接受了。

没想到的是,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寺庙,竟然还看到了19世纪的原始壁画。壁画展现了湄公河沿岸的日常生活以及历史场景,甚至看到了中国的外交使节和将士,中国的船队和车马队,场景栩栩如生,色彩保存地十分好。帕华寺的大门上雕刻着非常精美的佛祖乘象图,那头大象就是大名鼎鼎的埃拉瓦塔(Airavata),来源于印度神话的三头,在1975年之前一直是老挝国旗上重要的设计元素。

老挝人修建寺庙其实是在构建自己的信仰。根据老挝的传统,有了一个新的村子,就必须建造寺院,这样能使村子有生命力,使村民有共同的活动场所。而这个场所,又是村民齐心合力共同建造的。只要有了寺院,这块聚居地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村庄,寺院是村子的标志,也是村民心中的神圣之所。由,老挝就形成了几乎逢村即寺的特点

走上竹桥摇摇晃晃。
一位50多岁的雕刻师在简陋的店里面专心致志地工作,木屑散落一地。

桥对岸的雕刻师

走出帕华寺,南康河就在眼前,一条100多米的竹桥横跨两岸,对岸是一个小岛,林木葱郁,寺庙的屋顶时隐时现。小涛同学决定先犒劳自己的胃去了———在河岸上的露天烧烤店品尝老挝烧烤的味道,我自己一个人去对岸看看。

没想到一上桥,就被一位当地人拦住要支付5000基普过桥费,我一摸口袋,所有的老挝币全在小涛那里。我问她收不收人民币,她说Yes”,但是必须要10元人民币这是要坐地涨价但我考虑到不想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来回折腾,无奈只好就范。

竹桥是由木头打桩,竹子铺成桥面和栏杆,走在竹桥上晃晃悠悠,离河床大概3、4米。不敢想象雨季这个竹桥会不会被淹没或者冲走。竹桥尽头是长长陡峭的石梯,再穿过幽暗的树林,传来朗朗读书声。走近一看,不太像是普通的学校,有可能是一个讲习班之类的。

学校傍边,有一个大象雕刻纪念品售卖店,这个店的收入专门用大象的保护。象牙走私与贩卖屡禁不止,对大象的虐杀愈演愈烈。亚洲象面临生存的危机,甚至灭绝的危险。一位50多岁的雕刻师在简陋的店里面专心致志地工作,木屑散落一地。我的到来并没有让他抬头,阳光穿过树林洒落在他的身上。我摸着那些手工制作的精美大象作品,默默祭悼那些消逝的生命。

那些睡莲开得真是一尘不染,在一面淡绿色墙壁的映衬下,卓然而立。
路上偶遇的孩子们,追着我们跑了很远。

骑行漫漫在路上

我们随意沿着湄公河一直往下游骑行,慢慢地,老挝的真实状况就呈现在面前。街道的灰尘越来越大,两边的建筑也越来越破旧。路过一个商场,叫卖声虽然听不懂,但从语调和动作来看,跟中国过去几乎一模一样,就是那种“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之类的。

又路过一个学校,校门时用一个铁链子拉起来的,现在似乎是课间休息,听说老挝的学校不太欢迎外国人,我们忐忑地推着自行车走进去竟然没有人阻拦我们。操场上热闹非凡,孩子们追逐打闹,用很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们。终于有一个老师过来询问我们,我告诉他,我们来自中国,是一位摄影师,走进学校主要是想拍摄校园内池塘那些盛开的睡莲。那些睡莲开得真是一尘不染,在一面淡绿色墙壁的映衬下,卓然而立。我骑在自行车上远远也一眼就看到了。

睡莲与佛教渊源颇深,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作为佛教国家的老挝,田野上随处可见莲花,这次很意外是在一所中小学校里面。

老师很友善,随意问了一些问题后就离开了。教室的窗口上挂满了孩子们的脸,他们一直在偷偷观察我们。当我突然把镜头调转过来对准他们的时候,孩子们又像被惊吓的小鸟,四处飞散。一会儿,又悄悄地聚拢在窗口。后来又见到另外一群没有上学的孩子,那时我们已经远远地骑到了乡村。那些孩子见到我们,远远就“Hello Hello”地打招呼,还一路跟着我们。孩子们头发湿漉漉的,车龙头上挂着塑料桶,里面还装着几条小鱼,想来刚刚从河里摸鱼归来。

老挝的公路,弯弯曲曲,他们大呼小叫,骑着破自行车,呼啸着超过我们,然后又从前面的地方,风驰电掣般向我们冲过来。一看见我拿起相机,又像被惊吓的兔子一样四散消失在野草丛中。这样的游戏,一次又一次。

骑车穿行在乡间的路上,路边的房屋确实有些破烂,很多就是一些茅草和竹枝搭建的凉棚,但空气清新得散发着甘蔗的甜味。我们有一路上见识了不少寺庙,甚至还在路边观赏了一场精彩的斗鸡——两只雄鸡在主人的鼓噪下,上下翻飞,颇有要争个你死我活的架势

时间就这样琐碎而缓慢地流走了。要不是知道老挝啤酒和湄公河的落日在等着我,我也愿意继续这样无目的闲逛,无目美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